法库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辖区内有吉祥寺而得名。 [详细]
  龙山街道因地处龙山路得名。原为五台子镇,五台子镇因明清时法库县自东向西设置的第五个烽火台而得名。 [详细]
  因最初时仅有其徐姓独一户人家,且位于后孤家子之南,初称“前孤家子”,后因徐姓族众,村落规模大,遂更名为“大孤家子”。 [详细]
  因该村坐落于辽河北岸,靠近岸边有座小山,得名“河沿”,意为“辽河沿”。由于水运发达,成为一处主要河运码头,每日往来船只不断,站在村中制高点,可望见三面船帆,故更名为“三面船”。 [详细]
  曾名“臭水河子”,建制村。隶属秀水河镇。镇政府驻地。清康熙年间,有各地拨来旗民赵、周、吴、丁、乔、林、王、靳、鄂、廉、突、董、潘、华等姓于此落户垦荒首居,繁衍生息,成为较大村落。因有马凌河由村中流过,水浊难饮,初名“臭水河”,后住户增多,因“臭”字不雅,遂更名为“秀水河子”。 [详细]
  清顺治年间,有阎、汪、刘、朱、李等五户,由关内迁来此处垦荒定居,得名“五家子”。后因此地森林茂密,鸱枭鸟(别称“猫头鹰”,俗称“夜猫子”)成群聚集,昼伏夜出,每到晚间鸣叫声响彻四野。亦因该地系柳条边边台之一,曾开设有一边门(叶茂台边门,不在老边十六边门序列之内)遂更“五家子”之名为“夜猫台”。清末,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村人及过往客商均认为“夜猫台”之名不雅。在大家的倡议下,由乡绅李东文、李金提议,改“夜猫台”为“叶茂台”。取枝繁叶茂,寓意各业兴旺、发达、繁荣之意。 [详细]
  因古时进京赶考者常常投宿于此,遂以“登科取仕”之谐音而得名。 [详细]
  因清代成村,产白蒿得名白蒿沟,后转音柏家沟而得名。 [详细]
  因村中有丁姓较大旧宅遗址而得名。 [详细]
  镇人民政府驻孟家村,因驻地而得名。 [详细]
  清末时期成村,是满族习武射箭的靶场,原名矢箭房,后转音为十间房。 [详细]
  因清乾隆四年(1739年)满人贝勒冯殿卿来此居住,称冯贝勒堡,后改冯贝堡而得名。 [详细]
  清代顺治年间满族人来此定居,因受依素牛录管辖,名依素牛录堡子(满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简称依牛堡子。 [详细]
  以清代同治年间蒙古族包姓首居而得名。 [详细]
  原名偏坡屯,清康熙九年(1670年),顺治养女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古达尔罕王班第,途经此处车辇陷于泥中,公主向苍天祷告,若出嫁车队能出陷泥前行,愿在此地建一寺庙,以谢上苍。言毕,车队果然走出陷泥。公主成婚后,遂遣人在此地建庙,由康熙皇帝赐名“慈恩寺”。由此偏坡屯改为慈恩寺。 [详细]
更多资料
[第1页]
  • [2]
  •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