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原为宋代以来的旧隆平县治所,今为隆尧县人民政府驻地。故名。

相传,“燕王扫北”后,该地幸留几户魏姓居民,遂以姓氏名村“魏家庄”;明永乐年间;杨、刘等姓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仍沿用原村名。因镇政府驻地魏家庄得名。

相传,明代前该村与东尹村为一个自然村,以姓氏命村“尹村”。因镇政府驻地尹村得名。

因其坐落于宣武山东麓山口,故名山口。因镇政府驻地山口得名山口镇。

明永乐间该村刁氏先民由陕西洪洞县徙此,因该地势低洼,且多生莲子,故名“莲子坑”。清同治六年创修环村土寨,谓“莲子坑寨”。民国十年,更村为镇,日伪时期曾称“莲池寨”,后又复为现名。

据《隆平县志》记载:相传上古舜弟象曾于此地为王。西汉时,在此初置象氏县,县治在去东1里许。隋仁寿初(公元601),于此置象城县。大业初(公元),改象城为大陆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复为象城县。唐天宝元年(公元),废象城置昭庆县,治所迁于今旧城。此地始名固城,沿用至今。

明永乐间,梁姓民由现在的西良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名村为东梁。该村观音堂明万历间之碑文亦有该村名记载。至清光绪间,村名沿为现名。

因乡政府驻北楼村而得名。据该村宋塔之碑文记载,宋时该名“北永泰”。相传,古时该村南曾有一河,日暮凭眺,河中有楼台倒影。明初缘此更村名为北楼(据南楼村明代碑文)。

据考:该村原名“范解铺”,系唐宋以来北达顺德北接大宁铺的紧张驿站。清道光间,人们为留念元、明朝的两个县官(元至正间和县尹、明嘉靖间冀县尹),正在村中十字街树起两幢留念大碑,遂更村名为双碑。

明永乐六年(1408),该村牛氏祖先由山西洪洞县迁于原隆平县北哈口村居住;传九世,牛氏帮居者(于清康熙间)在此捕鱼为业,并在村头滏阳河上修一草木桥,因以村名为牛家桥。因乡政府驻地在牛家桥得名牛家桥乡。

据考:该地原为元代屯兵之所;元时,元政府曾在全国各地屯兵设防(特别是汉人居住区),以防暴乱;其带兵头目有“千户”、“百户”等官衔;此营为一“千户”所管辖,故为千户营;明永乐初,山西民迁此,仍袭原村名。因乡政府驻地千户营得名千户营乡。

明永乐间,张姓民由山西洪洞迁此,遂以此形式名村。镇以村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