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古代也作东阡。

“旧馆”源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刺史于頔因此地东迁馆与升山馆相距太近,将东迁馆移向东二十里之严村,严村改称“东迁”。原东迁馆所在地遂改为“旧馆”。

南浔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因聚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南宋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

北宋时名“东林镇”[宋嘉泰《吴兴记》引北宋景德《吴兴统记》]。宋南渡后,聚商于东林,旧名“东商林”(即东双林村)。据自明永乐(1403-1424),东林衰,西林兴盛,才始称双林。即志载:“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引《双林志》、光绪《双林镇志新补》、民国《双林镇志》卷一],合东林、西林为“双林”。

唐宝历元年(825),湖州刺史崔元亮延市河与东水相连,取名连云塘,建连云桥,镇又名“连云塘镇”。北宋景德元年(1004)《吴兴统记》尚载“巡幕镇”(或称巡莫)。故相继有琏市、琏川、巡幕、连云塘、练溪、练市等名。“练”“琏”谐音而转,故称“练市”。

旧名“善连”,“琏”“连”通解,又名“善琏”,据清《湖州府志》记载:“以市有四桥,皆取义于‘善’,为福善、庆善、宜善、宝善,故名“善连”;一名“善练”,以四桥“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明万历庞太元《菱湖志》、清光绪孙志熊《菱湖镇志》:“明洪武初,立为菱湖镇,迄今不改。”镇以近菱湖而得名。

和孚镇历史上称袁家汇,传说此地袁氏家族比较兴旺,故称袁家汇。“袁家汇即湖趺,有市”,旧时又有“湖趺”之名,以境内湖趺漾、湖趺山而得名。后因方言同音,清末民初讹变为“和孚”,沿用至今。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濞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即西汉高祖十三年(前195),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在乌程之铜岘山(今德清县铜官山)采铜铸钱,在此置钱库储存,因得名“千金”。

旧名“石冢”,因传说晋高祖石敬塘逝葬于此得名。1922年石冢太君堂失火,死伤甚众,故加“水”易名“石淙”,寄托当地老百姓的一种期望。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