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杨村而得名。宋辽对峙时期夹河成村,因杨姓大户而得名杨村。亦有,船到此扬帆、两岸多生杨柳而称扬村或杨村之说。 |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夏、朱两姓在此定居成村,得名夏朱庄。顺治元年(1644年),夏姓迁出,遂与上朱庄对称下朱庄。 |
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屯田立村,因濒临龙凤河,地势低洼,村周围多生蒲草,故名蒲洼。因驻地东蒲洼,故名。 |
黄庄原址位于武清城区南部北运河西堤侧,为黄庄街道办事处所在,相传,明朝水乐年间(1403至1424年),江南移民被安置在此耕种立村,以首户黄姓得名黄庄。 |
因杨村乡政府所在地在徐官屯村,更名为徐官屯乡。2001年12月,徐官屯乡改徐官屯街道。 |
因地处京杭大运河西岸而得名。 |
相传梅厂建于宋辽对峙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有梅姓人家首先定居于此,以姓氏得名。 |
明永乐年间成村,因土地含碱量大,故名。 |
崔黄口既在“渠口、海口”之旁,形成了繁华的聚落。因渠口、海口风大,粮船、盐船到此需要扬帆,借助风力,人们便称“渠风口”,也称“渠荒口”。后(辽代)契丹人进住,他们说话土音重,渠、崔不分,便讹传成崔荒口。《武清县地名志》解释为“崔黄”两姓人家进住后,因姓氏得名“崔黄口”,这显然是明代移民人住后的另一说法。 |
传说隋朝末期,良姓兄弟两家迁到此处成村,得名良屯。到唐朝,弟弟一族迁出另建村落,称小良屯,原村就叫大良屯了。 |
带有满族色彩称呼的村镇。下伍旗在辽金时期,本来是运河漕运的一处码头,明朝山西穴姓移民迁入立村,初名薛家庄。顺治年间清兵入关,这里被圈为旗庄地,附近4800亩地属下五旗,后逐渐演变为下伍旗。 |
此地在宋辽对峙时期,由蔡姓建村,得名蔡村,元朝统一中国后开通京杭大运河,将天津河段裁直,由香河县孙家务直开到河西务,直穿蔡村、杨村到今天的三岔口。蔡村自此被分成了南蔡村、北蔡村。 |
明初江南孟姓迁居到此,以种菜为生,得名孟家庄,清初分村,形成了大孟庄和小孟庄。 |
泗村店建于隋朝,当时山东泗水县人移民至此,成村后不忘故土,取名泗水甸,后演变成泗村店。关于村名的演变,在当地还有种说法,即建村时称为泗水村甸,后来省略了“水”字,就变成了泗村甸,后又演变成了泗村店。 |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最初就是个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名。之后这里成了非常著名钞关,坞也就变成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