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夷陵之西而得名。
伍家岗原为长江边上的一座黄泥巴小山岗。清光绪年间,郎中伍静山率全家到东湖县城东南濒临长江的黄泥巴岗悬壶济世,当地百姓口耳相传,将此岗称为“伍家岗”,“伍家岗”地名便由此而来。伍家岗区名由辖区之伍家岗地名而来。
为纪念东汉建安十九年(214),西蜀名将关羽在“井长坡”处点校张飞驻守宜都郡的兵马,将原名改为“点军坡”,点军之名由此而来。
猇是神兽禺猇,因境内建有一造型优美的猇亭而得名。猇亭之名源自《三国志》:先主伐吴,“兵于夷道猇亭”。有传说东汉时,古时工匠于江边建亭,宜都太守张飞巡视来此,见亭柱上雕刻一物,似虎非虎,环眼怒睁,背展飞翼。张飞好奇问之何物,工匠答:此为怒虎也,称猇。于是,猇亭为名。
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夷山(今天的西陵山)而得名。一是取水势平缓(称为“夷”)、山势低平(称为“陵”)之意,“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
该地靠近少数民族,又离京城很远,北周时期取“远方安宁”之意命名远安。
据《兴山县志》(光绪版)记载:“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故名兴山县。
西汉元始二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故名秭归。据《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命名曰秭归”。
隋朝时,因境内有长杨溪(今南溪)而设长杨县。唐朝建立后,忌讳隋朝的杨姓,改称长阳县。
因境内五峰山得名。
以古宜都郡为名。东汉末年,刘备取“人杰地灵、宜于建都”之意改临江郡为宜都郡。
当阳,地处京都长安以南,又在荆山之南,取《左传》“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之语,取名当阳。
因为长江在这里分枝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