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区各乡镇地名由来

过去是通往山西的重要关口,因北临洺河,故名。

相传这里古时候曾是洺河故道,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因位于府城之北,遂名北汪,明初几次迁民逐渐形成村落,称大北汪。

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二人奉诏自山西迁来,因位于中堡的西边,因此称张西堡。因镇政府驻张西堡得名张西堡镇。

古称“曲梁”,“曲”字意为弯曲,“梁”字本意为水堤,因洺水环绕(滏阳河元代才引入永年),堤围其周而得名。

因镇政府驻永合会二村而得名永合会镇。明初燕王扫北后,任、韩、侯三姓氏从外地迁来居住,称挪来村。后来三姓氏互不团结,经常打闹,故称村名为隔别会。到清代重新和好,改名为永和会。

因镇政府驻刘营村而得名刘营镇。相传古代有一刘姓将军,连打败仗,晚上忽得一梦,后以梦中所指,按北斗星方位,安营扎寨,统称七大刘营,明朝初年余、刘、王、梁、杨、卢、赵、陈、宋等姓氏迁此定居,遂以姓命名所在刘营。

该村叫苏村,由苏姓大户据此而得名。明永乐年间,李姓八兄弟从山西迁来,分东、西两处居住,逐渐聚落成村,称东苏和西苏。

相传,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屯集兵力,为赵王经文讲武之地。后户籍繁衍,聚落成村,以其历史传说村名为讲武。清代,分为东、西讲武和南讲武。1945年东、西讲武合并为大讲武,南讲武也称小讲武。政府驻地大讲武村,以古地名“讲武”得名讲武镇。

据西杨庄玉皇庙碑文记述,明万历十九年,这两个村分别叫东杨二庄和西杨二庄,以方位及姓氏命名,后简称东杨庄和西杨庄。因镇政府驻东杨庄得名东杨庄镇。

相传,宋金以后随御路的兴盛逐渐在此聚落成村,以村中间有一条小河,为永年、邯郸两县分界,河北称北界河店村,河南称南界河店村。1947年土地改革,南、北界河店统归永年县,称界河店。因自然村“界河店”得名,镇政府驻地北界河店村为“界河店”分出的行政村,故名界河店乡。

古时,刘汉以北的沙河洪水经常流窜于此,形成大水坑,常年不干,群众奉为天水,天水称汉。明初迁民时,有刘姓大户从山西应诏迁来,占产立庄,称刘家汉,后简称刘汉。因乡政府驻刘汉一村得名刘汉乡。

该村形成于宋金时代,原村名不可考。燕王扫北后,郑氏奉诏迁此安居,以东二里处已有郑湾,所以命村名为郑家西村,简称郑西,后来书写转化为正西。

位于永年城通往南河的古道上,古者田间小道称阡陌,《风俗通》曰: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阡,南北为陌。相传曲陌为隋朝之前曲梁县(今永年城关)北首镇,故以曲陌为名。

明初迁民时新建的居民点,也曾驻守军队,故称新庄堡,后简写为辛庄堡。因自然村“辛庄堡”得名,乡政府驻地辛庄堡八街为“辛庄堡”分出的行政村,故名辛庄堡乡。

由皇帝轩辕氏“龙驹起图于洛水”这个神话故事命村名“小洛马”。清代有个府官从这里经过,认为落(洛)马是不祥之兆,改为“小龙马”。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