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历史上称安顺州、安顺府亲辖地、安顺县、安顺市,是贵州省重要的商贸中心、轻手工业城市、旅游中心城市和安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坝之名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置的平坝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民国3年(公元1915年)内务部以与直隶安平县、云南省安平厅重复,改名为平坝县,为地多平旷之意。

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往往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这一地区历来是彝族的世居地,所以在宋朝时被称为普里部,是东爨乌蛮的一个部分,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普里部内附,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废府置普定路,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普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定卫,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改普定卫置普定县,1913年仍然沿用,此后没有变化。普定之名早年用彝语记汉字,设置府、县、卫之后则完全是汉字汉意,为普天之下一片安定之意。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和宏州、达安州,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筑城,置纳吉堡。纳吉为布依语地名,纳为田,吉为某某地方。十八年改和宏州为镇宁州,改达安州为永宁州,镇宁之名从此开始。县名带有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以达到安宁之意。

关岭之名,如按传说之时计算,算得上是贵州省中县名来历较早的县份之一。相传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曾与部将关索在此安营扎寨。由于关索将军体恤民众,深得民心,士人感之,遂以岭命名为关索岭,县以岭名。明洪武五年(公元1392年)命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入永宁州,1913年废州置永宁县,1914年更名为关岭县,1958年省入镇宁县,1961年复置县,1981年3月成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康佐长官司,七年置威远营,八年置归化厅,1913年废归化厅置归化县,1914年因与福建省归化县同名,遂以城郊紫云洞而名为紫云县,1958年入长顺、望谟二县,1961年恢复,1965年成立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传说古时有游方道人云游到此,看出瀑布下的深潭内有奇珍异宝,又知须得潭边黄果树上结的唯一一个黄果才能将潭水吸干。道人嘱咐村民小心看管,务必使黄果养足七七四十九天,后因村民怕生意外,四十八天时就将黄果摘下。道人将黄果投入潭中吸水,现出宝贝,终因黄果未养足时辰,复又爆开,宝贝再次隐入水中,道人也被大水冲走,不知所踪。自此,人们便将瀑布称为“黄果树瀑布”,瀑布旁的村称为黄果树。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