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划柳江县柳东镇、柳西镇辖地分设柳州市第一区、第二区。 1953年合设第一区。 1955年撤区,分设第一、二、三、四、六街道。 1958年撤5街道设城中区。 1960年改城中公社。 1969年复改城中区。 1972年与鱼峰区合为柳州市城区。 1979年撤柳州市城区,分设城中区,辖城中、中南、公园、水上4公社。 1985年各公社改街道。 2002年原郊区柳东镇和鱼峰区潭中街道划入。 2005年7月撤柳东镇,改设河东、静兰2街道。 2018年水上街道更名沿江街道。 |
1950年划柳江县屏山镇设柳州市第四区。 1953年与柳州市第三区合设柳州市第二区。 1955年撤区,今辖域分属第七、八、九3街道。 1958年撤街道设鱼峰区。 1960年改鱼峰公社。 1969年复改鱼峰区。 1972年与城中区合为柳州市城区。 1979年撤城区复设鱼峰区。 2002年根据国函〔2002〕57号文件调整其辖域,划出潭中街道归城中区,原柳州市郊区羊角山镇的水南、驾鹤、鸡喇、社湾、阳和5个村和鸡喇居委会划入。 2010年再次调整其辖域,原鹿寨县雒容镇划入。 2012年再次调整其辖域,原柳北区洛埠镇划入。 2018年5月根据桂政函〔2018〕78号文件调整其辖域,原柳江区的里雍镇、白沙镇划入鱼峰区管辖。 |
1949年前地属柳江县屏山镇。 1950年为柳州市第三区。 1953年与第四区合称柳州市第二区。 1955年撤区后分属第十、十一、十二3个街道。 1958年撤销街道办事处,属鱼峰区南站、柳南、红旗3个公社。 1960年属鱼峰公社。 1961年属鱼峰区南站、柳南2个公社。 1972年属柳州市城区的南站、柳南个2公社。 1979年撤销柳州市城区,以南站、柳南2个公社的全部辖地和柳石公社大部分辖地合置柳南区,柳南区人民政府驻飞鹅路华丰湾25号。 1998年12月26日,柳南区人民政府迁驻潭中西路10号。 2002年6月柳州市郊区撤销,原属柳州市郊区的太阳村镇、西鹅乡、羊角山镇的新云、门头、帽合3村及黄村乡的渡口、基隆、磨滩3村划归柳南区辖。 2005年7月撤销西鹅乡,新设南环、潭西2街道。 2019年5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2019[56]号文和柳州市人民政府柳政发[2019]20号文件,将原柳江区洛满镇、流山镇划入柳南区管辖。 |
1950年前大部分属柳江县广源乡,部分属柳江县柳东镇、柳西镇和柳城县长塘乡。 1950年分属柳州市第一区、柳州市第二区、柳州市第八区和沙塘区。 1955年分属柳州市第一、第五街道及黄河乡、白河乡、鹧鸪乡。 1958年成立柳北区。 1960年撤区后属城中公社、雀儿山公社。 1961年分属柳州市郊区和城中区。 1968年属城中区。 1972年分属城区解放公社、雀儿山公社。 1979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以桂革发〔1979〕53号文批准撤销柳州市郊区,以解放公社部分辖域及雀儿山公社置柳北区,驻地设在八一路65号,属柳州市管辖。 2002年,按照国函[2002]57号、桂政发[2002]40号文件,撤消柳州市郊区,将原郊区的长塘镇、沙塘镇、石碑坪镇、洛埠镇、白露乡和黄村乡的白沙、雅莲、黄村3个村划归柳北区管辖。 2006年,撤销黄村乡;白露乡改街道;增设锦绣、柳长2街道。 2007年柳北区驻地迁至雀儿山街道胜利路12-8号今址。 2011年12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11〕307号文批复同意将柳北区洛埠镇整体划归鱼峰区管辖。 2020年增设跃进街道。 |
秦属桂林郡地。 西汉时属南越国辖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始建潭中县,因县治濒潭水中游得名,属郁林郡。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为桂林县,旋改马平县,历唐、宋、元、明、清五代不变,县境辖及今柳州市区、柳江县地。 1912年撤销马平县,由柳州府行政长官直接处理县政。 1913年复置,直隶广西省。 1931年改称柳州县。 1938年更名为柳江县,县治柳州。 1949年11月,析城内3镇另设柳州市;城外18乡仍为柳江县,属柳州专区。 1950年3月19日,县治从柳州市区迁往拉堡圩。 1953年4月21日,柳江县划辖原属鹿寨县的长沙乡,4月23日,柳江县划归宜山专区辖,同月柳江县划辖原属来宾县的百诺乡及白山乡之新甘团、老甘团。 1953年5月,柳江县划辖原属宜山县的界柏。 1956年3月2日,柳江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 1957年12月20日,柳江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19日,柳江县改属柳州专区。 1971年,柳江县改属柳州地区。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83〕215号文批准柳江县划归柳州市管辖(1984年1月10日柳州市正式接管柳江县)。 1984年9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84]85号文批复同意柳江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拉堡1镇和三都、百朋、进德、穿山、成团、洛满、里雍、土博、福塘9乡。 1987年7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87]74号文批复同意柳江县的里雍乡、洛满乡、三都乡适当划小,新增设白沙乡、流山乡、里高乡。 1996年1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96〕216号文同意柳江县进德、三都、百朋、穿山4个乡改为镇建制。 1997年11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97〕150号批复同意柳江县洛满、成团、里高3个乡改为镇建制。 1999年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99〕13号文批复同意柳江县土博、里雍乡改为镇建制;同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99〕217号文批复同意柳江县流山乡改为镇建制。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05〕165号文批复同意柳江县撤销柳江县福塘乡,原福塘乡福塘、龙范、高兴、北林、风山风阳、桥木7个村划归该县洛满镇管辖,原福塘乡三加村划归该县三都镇管辖。 2014年12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14〕244号批复同意柳江县白沙乡改为镇建制。 2016年3月20日,国务院同意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以原柳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柳江区的行政区域。 2017年1月6日,柳州市柳江区挂牌成立。 2018年5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18〕78号批复同意将柳江区的里雍镇、白沙镇划归鱼峰区管辖。 2019年4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2019〕56号文批复同意将柳江区的洛满镇、流山镇划归柳南区管辖。 |
秦属桂林郡地。 汉属潭中县地。 晋属潭中、龙冈2县地。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设龙城县,县治今凤山镇龙江南岸,属马平郡,为今境有三级政区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设龙州,治今凤山镇南丹村,并分设柳岭县,治今柳北区石碑坪镇古城村。 唐贞观七年(633)将柳岭县并入龙城县,撤销龙州,归南昆州管辖,县治在今凤山镇南丹村。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昆州为柳州,龙城县属之。 宋景德三年(1006),取柳州、龙城各一字将龙城县改名为柳城县,县治在今凤山镇旧县村,仍属柳州管辖。 宋咸淳元年(1265),柳州府移驻今旧县村。 至元八年(1271),柳城县驻地恢复在南丹村,并设柳州路,驻地在今南丹村。 明洪武元年(1368),县治迁至凤山圩,属柳州府管辖。 清顺治八年(1651)属广西行省柳州府管辖。 1912年,柳城县属广西省柳州府。 1913年属柳江道。 1926年直隶广西省。 1928年属柳江行政督察区。 1929年直隶广西省。 1930年属广西第三民团区。 1932年属柳州民团区。 1934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 1940年属广西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2年属广西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4日柳城县解放,柳城县划归柳州专区管辖。 1950年柳城县驻地从凤山镇迁至大埔镇。 1953年4月11日,柳城县划辖原属鹿寨县的莫道、福耳、古禄(即尖石大乡);同年4月23日,柳城县划归桂西壮族自治区宜山专区管辖。 1955年3月27日,柳城县划辖原鹿寨县的上油乡。 1956年3月2日,柳江县改属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同年10月24日,柳城县又划辖原属鹿寨县板料乡的黄村、板料2村。 1957年12月20日,柳城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19日,柳城县改属柳州专区;同年8月8日,柳城县析出沙塘、长塘2乡归柳州市管辖;同年,柳城县又析出鹧鸪等地,划归柳州市管辖。 1971年,柳城县改属柳州地区。 1983年1月17日,柳城县析出沙埔公社的古本、大滩两个大队和凤山公社的新维大队,划归柳州市管辖;10月8日,国务院〔83〕215号文批准柳城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
秦属桂林郡地。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设常安县,治今中渡镇,属始安郡。 东晋改属桂林郡。 南朝梁大同八年(542)改梁化县,属梁化郡;陈时(557~589)置象郡,治今雒容镇,属桂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梁化县改纯化县,象郡改象县;大业二年(606)纯化县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纯化县,属桂州;贞观年间(627~649)析象县地置洛容县;龙朔三年(663)象县废,乾封二年(667)复置;永贞年(805)纯化县改慕化县。 五代时(907-960)慕化县曾改归化县,后复。 宋嘉祐四年(1059)象县并入洛容县;嘉祐六年(1061)慕化县并入临桂县。 元洛容县属柳州路。 明属柳州府。 清初改雒容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中渡厅,属桂林府。 1912年中渡厅改中渡县。 1913年雒容、中渡2县均属柳江道。 1924年析永福县鹿寨、黄冕、寨沙3区置榴江县,属桂林道。 1927年雒容、中渡、榴江3县直属广西省。 1949年雒容、中渡、榴江3县属柳州专区。 1952年雒容、中渡、榴江3县和修仁县第二区合置鹿寨县。 1953年属桂林专区。 1958年8月复属柳州专区。 1971年属柳州地区。 1984年析出头排区,划归金秀瑶族自治县管辖。 2002年属柳州市。 |
春秋战国时(前770-前221)属百越地,秦时(前221-前206)属桂林郡。 汉元鼎五年(前112)今县境属郁林郡潭中县。 三国(东吴范围)和两晋仍为潭中县。 南朝齐析潭中县置齐熙县,齐熙郡,为县境建制之始。 南朝梁在齐熙县地并设东宁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宁州为融州,改齐熙县为义熙县,属始安郡。 大业初撤销融州。 唐武德四年(621)复设融州。 武德六年(623)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仍为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撤融水县,属融州。 洪武十年(1377)降融州为融县,属柳州府。 清代因之。 民国时期仍为融县,1913年属柳江道。 1930年属柳州民团区。 1934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 1940年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区治融县。 解放后仍称融县,政府驻地融乐镇(今融水镇),属柳州专区。 1951年7月21日,融县人民政府从融乐镇迁至长安镇。 1952年9月2日广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将融县改为融安县。 1953年3月,属宜山专区。 1958年7月,改属柳州专区。 1971年改属柳州地区。 2002年12月由柳州地区改属柳州市至今。 |
秦属桂林郡地。 汉时先后属南越国地、郁林郡地。 三国两晋时为桂林郡地。 南朝齐建元二年(480)析桂林郡潭中县地置齐熙县,属齐熙郡,为今县境县建制之始。 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为东宁州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义熙县,属融州(东宁州改);大业二年(606)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属融州;武德六年(623)改为融水县(此为融水得名之始),仍为州治;龙朔二年(621),析置武阳县;天宝元年(742)属融水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融州。 宋神宗时(1068~1085)武阳县并入。 元至元十六年(1279)属融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属融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并入融州;洪武十年(1377)融州改为融县,属柳州府。 1913属柳江道;1927直属广西省。 1952年以融县中区为主,析罗城县三防、中寨、汪洞、滚贝、杆洞5区和三江县第二、第三区部分乡村合置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属宜山专区。 是中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县级苗族自治区域。 1953年贵州从江县大年、安里2乡划入,合设大年区;融安县和睦、永乐2乡划入,合设和睦区。 1955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县。 1958年融安县芙蓉、巷口2乡并入和睦区。 1958年属柳州专区。 1966年改融水苗族自治县。 1971年属柳州地区。 2002年属柳州市,沿用至今。 |
秦时属象郡、桂林郡地。 两汉至晋时属潭中郡地。 南朝时属齐熙郡地。 隋时为始安郡义熙县地。 唐为融州地。 宋政和年(1054),在今老堡口置“三口砦(寨)”;崇宁四年(1105)改置怀远军,同年改为平州,后废州置怀远县,为辖境置县之始。 历南宋、元至明初,250多年间几经变更。 明洪武八年(1375)改置三江镇巡检司,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怀远县,属柳州府。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农民起义,县治迁寄融县。 明万历十九年(1591),县治迁回丹洲。 1914年改为三江县。 1932年迁治古宜。 1949年12月三江县解放,隶属广西省柳州专区管辖。 1952年12月3日三江县通过建立县级三江侗族自治区的决议,由此确定每年12月3日为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纪念日。 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三江县正式改为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隶属由柳州专区更名的宜山专区。 1955年9月18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改为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8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属由宜山专区更名的柳州专区。 1971年属由柳州专区更名的柳州地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