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味县,属益州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为建宁郡治所。 从三国至唐天宝年间,为建宁郡、庲降都督、南夷校尉、宁州、南宁州总管府治所。 隋末废味县,唐初复置。 唐武德二年(624)改南宁州总管府为南宁州都督府。 唐武德八年(625),南宁州都督府改为郎州,唐开元五年(717),复为南宁州,移治石城。 唐天宝九年(750),设石城郡,辖普么、磨弥等部。 宋代石城郡属大理。 元宪宗六年(1256),设石城千户、普摩千户。 至元十三年(1276)石城千户改为南宁州、普摩千户改为越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南宁州改南宁县。 元代误认古曲州、靖州在此,因改石城郡置曲靖路。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曲靖卫,二十三年(1390)置越州卫,二十八年(1395)裁越州。 清初沿袭明制,南宁县辖3里。 清康熙五年(1666)曲靖卫、越州卫并入南宁县和沾益州。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里改乡,设东、南、西、北4乡。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 清嘉庆十五年(1810)乡改保甲,置20保、209甲。 1913年,南宁县改名曲靖县,属滇中道。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为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50年3月,成立曲靖县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县、马龙县,并入曲靖县。 1961年4月,复置马龙县。 1965年7月,复置沾益县,曲靖县驻城关镇。 1970年为曲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3年9月,撤销曲靖县、沾益县,设县级曲靖市。 1997年5月,撤销曲靖地区设立地级曲靖市,原县级曲靖市分设为麒麟区、沾益县,名称沿用至今。 |
西汉至南朝为味县地。 汉属益州郡。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北周、隋、唐为南宁州地。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平州(治今西平街道),贞观八年(634),改西平州为盘州(今贵州普安),州城渐废。 天宝末为南诏、爨部地。 宋大理时为易陬笼,隶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交水县,属霑益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曲靖府,裁交水、石梁、罗山3县并入沾益州(即州辖县)。 天启五年(1625),移州治于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顺治十六年(1659)霑益州治自今宣威市移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雍正五年(1727),割沾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顶以北之地设宣威州,以南沿为沾益州,属曲靖军民府。 1913年,府州改县,沾益州改为沾益县。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50年3月,成立沾益县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县,并入曲靖县,驻沾益镇(今西平街道)。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沾益县、曲靖县,以两县区域设立曲靖市(县级)。 1997年5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曲靖市(县级),设立麒麟区和沾益县。 2016年3月28日,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名称沿用至今。 |
古称铜濑邑。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铜濑县,属益州郡。 东汉作同濑。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唐初设同起县,属南宁州,天宝末废。 两爨时为西爨曲轭。 南诏称曲轭川,属拓东节度。 后期设纳垢部,为滇东三十七部之一,宋大理国沿袭,属石城郡。 元初改称纳垢千户,辖易龙百户,属磨弥万户府。 至元十三年(1276),改纳垢千户为马龙州,属曲靖路(短期曾隶仁德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通泉县入马龙县,隶曲靖府。 明弘治七年(1494)改设流官知州。 清代沿称马龙州,隶曲靖府。 1913年,撤州设县,改称马龙县,属滇中道。 1950年3月,成立马龙县人民政府,属曲靖地区专员公署。 同年10月,改设3个区。 1958年10月,撤销马龙县建制,并入曲靖县。 1961年7月复置马龙县。 1997属曲靖市。 2018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马龙县撤县设区,设立曲靖市马龙区,名称沿用至今。 |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建同劳县,属益州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改为建宁郡,隶之。 西晋晚期至东晋初,更名同乐县,仍属建宁郡。 南齐为宁州及建宁郡治。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复置同乐县,隶朗州。 唐天宝前期,属爨沿置同乐县;后期,属南诏,废同乐县改设夔鹿弄川,川治设今县城南鲁昌,隶拓东(今昆明)节度。 宋大理隶石城郡(治驻今曲靖)。 元至元十三年(1276),废落温千户所设置陆梁州,隶曲靖路总管府(府治今曲靖)。 北部置芳华县,南部置河纳县,皆属陆凉州。 明初,陆梁州沿置,隶曲靖总管府。 洪武二十年(1387),改陆梁州为六凉州,后六、陆二字同音,写作陆良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0)置陆凉卫,治今旧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增设陆凉卫(军事机构),卫署今鲁昌。 永乐五年(1407),迁卫署驻今县城。 清康熙八年(1669),裁撤陆凉卫归陆凉州,移州治于卫城。 1912年,废州为县,改设陆凉县,隶云南省都督府。 1913年,改“凉”为“良”,更名陆良县,属省辖,名称沿用至今。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11月,改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属宜良专区。 1954年,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设曲靖行政专员公署,改属。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曲靖撤地建市,隶属曲靖市。 |
汉为牂牁郡漏江县地。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唐置陇堤县,属南宁州,后废。 南诏为师宗部,以其首领师宗之名为部名,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属石城郡(治驻今曲靖)。 宪宗五年(1255)设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将师宗立为千户,隶落蒙万户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师宗千户领阿宁、豆勿、阿盈、豆卢吴四千户。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师宗千户升为州,为地方土司统治,属广西路。 明属广西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为师宗县,属广西直隶州,始有师宗县地名。 1914年属蒙自道。 1929年废道,直属省。 1947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成立师宗县人民政府,4月,师宗县隶属中共宜良地委领导。 1954年,宜良专区与曲靖专区合并为曲靖专区,师宗县隶属曲靖专区。 1958年10月,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 1959年2月析出泸西隶属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弥勒县,师宗与罗平2县合并为罗平县。 1961年7月,恢复师宗县。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属曲靖市。 |
秦代,为夜郎属国漏卧候国。 西汉置漏卧县,属牂牁郡。 三国蜀汉属兴古郡。 南朝梁废漏卧县。 唐代为盘州地。 南诏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仍为罗雄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将夜苴部、罗雄部改为罗雄州,辖亦佐县,隶曲靖路。 明永乐初年析亦佐县,直隶曲靖府。 万历十五年(1587)改土设流,改名罗平州,州治移至今罗雄镇。 1913年,废州改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37年,直隶于宜良督查专员公署。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8年9月,建立罗盘特区,县属罗盘特区辖。 1949年3月成立临时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成立罗平县人民政府,罗盘特区撤销,属宜良专区辖。 1954年宜良专区撤销,并入曲靖专区。 1958年10月撤销罗平县建制,师宗、罗平、泸西三县合并,称师宗县。 1959年1月,从师宗县划出原泸西县归属红河州,师宗县政府迁驻罗雄镇,称罗平县。 1961年7月,师宗县从罗平县分出,恢复师宗、罗平二县建制,同属曲靖专区。 1963年10月24日师宗县析出高良区六朋、六鲁、当别3个公社归入罗平县;11月26日,罗平县裁竹基全区13个公社入师宗县。 1970年曲靖专区改为曲靖地区,罗平县属曲靖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隶属地级曲靖市,名称沿用至今。 |
汉为牂牁郡谈稿县地。 三国蜀汉省谈稿县。 晋复置,属建宁郡。 唐武德四年(621)置平夷县,属盘州,后废。 唐天宝元年(742)入南诏,为磨弥部东境之地,属石城郡。 宋朝,县境为大理国夜苴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县境置罗山县,属普安路,辖平夷乡和巴兰乡。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于县境北部平夷乡置罗山县,治今旧城山,属曲靖路沾益州。 南部巴兰乡置亦佐县,治今亦佐村,属曲靖路罗雄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罗山县,建立平夷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北部改为平夷卫。 明永乐元年(1403),亦佐县改属曲靖府。 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改平夷卫为平夷县。 清代省亦佐县,平夷县改名平彝县。 1913年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47年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成立平彝县人民政府,属曲靖专区。 1954年9月1日,改称富源县,名称沿用至今。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属曲靖市。 |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堂琅县(今巧家、会泽、东川一带),始有县治,属犍为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改称三绛县,属越嶲郡。 东汉永初元年(107),称堂琅县,属犍为郡国。 三国蜀汉属朱提郡。 西晋属益州。 东晋属宁州。 南朝齐属南朱提郡。 唐南诏为閟畔部驻地,置东川郡,属拓东节度。 宋代东川郡直属大理。 元初设閟畔万户府,至元十五年(1291)改閟畔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东川郡改置东川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东川府,改属四川布政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东川土府内附。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归流”设东川府。 清雍正四年(1726)复属云南。 雍正五年(1727)置会泽县,治巧家,六年移至今址。 1913废府存县,属滇中道,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22年恢复会泽县名。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5月18日会泽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专区。 1958年10月1日撤会泽县并入东川市。 1964年12月15日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专区,1997年5月6日,曲靖地区撤地设市,会泽县隶属于曲靖市。 |
先秦时期东部属古夜郎辖地,中南部属滇国地。 西汉置??鄢,属犍为郡,后废。 东汉并县入汉阳县。 蜀汉时复置县,改属建宁县(今曲靖)。 唐初为郎州地,贞观二十二年(648)析置麻州,后废。 南诏为磨弥殿部,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城磨弥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为沾益州,隶曲靖路,州治石梁县(今宣威市河东营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沾益(今宣威城区)、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 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 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 翌年,参将尹启易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 雍正五年(1727)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治今邢率粜?/p> 1913年,裁州设县,改为宣威吓峰县,1959年11月恢复宣威县名。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名称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