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源于明、清时的新集、新镇,通常的说法是因地处汉江故道之口而得名。1902年改新镇为老河口,此前在清咸丰年间(1850-1861)官府颁布《坚壁清野章程》,指令各地修寨筑堡、防御匪患文告和札记中,已出现用河口代指新镇的情形。以此推测,老河口名称是先在人们口头传递,而后被官府认可起用的。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之前,老河口这个地名不叫老河口,而是叫“老虎口”。有一次,一个皇上在巡查江南后回京的路上,快走到“老虎口”镇时,只听过路人议论纷纷说前面镇里有老虎,去不得。这个皇帝却不怕,命令随从备好刀剑进了“老虎口”镇。却说老百姓见一队人马拿着刀枪剑戟闯进镇来,以为要出事,家家都吓得紧闭门户,街上一时冷冷清清。皇上就更加相信镇里有老虎。他命令随从到处搜查,务必要擒拿住老虎,替百姓除害。谁知把整个镇寻了个遍,连根老虎毛都未寻到。皇上甚是惊诧,忙命随从把县官唤来。县官一来,见是皇上,吓得连连叩首。皇上忙叫县官起身,问道:“朕沿途听见百姓们说镇里有老虎,可寡人派人寻了个遍却未见。是何人将老虎除掉了?”县官一听,忙斗胆回报:“回禀圣上,这个镇根本就无老虎。只因这个镇自古来叫“老虎口”镇,沿途百姓以讹传讹,误以为镇上有老虎。”皇上这才恍然大悟,随口说道:“这个地名叫百姓听起来是有些害怕,也容易引起些误会。朕觉得应该改换个名字。”县官忙说:“那就请皇上的金口玉言给另赐个名字吧!”皇上道:“朕赐名不妥。你是本地的父母官,对本地熟悉,还是你起个名字吧!”皇上旨意不能违抗,县官只有沉思片刻道:“那依臣之见,就改名为老河口吧!”“有何依据?请讲。”皇上问。“臣依据的有两点:一是在地方方言中,虎于河音相近;二是从这地势看,东西两侧依山,四周溪水汇集此地汉江河段,像一个河口。”皇上连道:“好!好!起得好!就这样定了!”从此“老虎口”镇就改为“老河口”了。 |
枣阳之地名,经查阅相关典籍、史料后,可证实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一,因避太子讳而改名。《隋书·志·地理》记载:“棗阳,旧曰广昌,并置广昌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县改名焉”。《舆地广记》卷八记载:“枣阳县,本二汉蔡阳县。仁寿元年,避太子讳,改广昌县曰枣阳。”唐朝李吉甫撰修《元和郡县图志》注:“棗阳县,棗阳县。其二,传承“棘阳”旧地名而来。这种说法有两个版本:一是“棗阳”之“棗”,由“棘”变换字形而来。传说古时枣阳境内到处棘荆丛生,杂草遍地,民间故以“棘阳”称之。隋初有一县令嫌棘阳的“棘”字读起来不好听、不高雅,为图地名吉祥并宣示他要改变棘阳荒凉景象的决心,于是就上奏朝廷,变字形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将县名“棘阳”改为“棗阳”。二是“棗阳”之名,从“棗”与“棘”的字义比较中选优而定。在隋初更改县名的讨论中,有一位人称“嚼字先生”的老学究指出:“棘”与“棗”同属“棗”,而用“棘”不如用“棗”。他举《尔雅》为证:“棘”实为之“棗”,但是属于丛生的低矮的小酸枣。又以《说文》为例:“棗”,从重朿,高而大。建议若改县名,称“棗阳”要比称“棘阳”雅致。最终朝廷采纳他的意见,改广昌县为棗阳县。其三,因灾得福,皇帝亲赐“枣阳”县名。隋开皇二十年(600),广昌县先后发生水、旱、蝗灾,粮食近乎绝收,百姓民不聊生,但上级官府却三天两头催交皇粮。无奈之下,时任县令卫良民带着能言善辩的秀才高陵,冒死进京求见隋文帝,陈述灾情并请求免除当年的赋税。隋文帝听取他们的意见后,不仅免除了当年赋税,同时希冀更改县名来避邪驱瘴。因广昌地处阳地且盛产“棗”,隋文帝遂赐名“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