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翅镇各社区地名由来
因村北有座山梁,远望犹如大雁的翅膀、故名。 |
因该地多生野芹和地势得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下马岭村得名于皇帝御赐。传说乾隆皇帝西行私访,路过村子的西山北道时,须穿过山顶一个小山洞。山洞低矮需下马步行,乾隆不愿下马,走到洞前才发现,想要过洞,必须下马。乾隆无奈,只好牵着马走过山顶。他很觉得有趣,就给此地取名“下马岭”,1984年设立村委会,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饮马鞍村原是下马岭的村民散居地,形成村落约有一百年。村北的古道经过黄崖沟可以到达斋堂镇,是京西商道的一部分。村北曾有一处清泉,水质清洌,经年不涸,因地处商路要道,往来客商大多再次饮马,便得了饮马潭名字,后人则称此村为“饮马鞍”。1969年,村正式设立党支部,成为独立的行政村,沿用至今。 |
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并被记入村前永定河岸《太子墓村碑记》上。明永乐年间,有太子巡辛西山,沿京西古道至此小驻时,吃到当地产的沙果,奇香无比,惜果实太小,遂命人将沙果与苹果嫁接,所得果实,香味如沙,果大如苹。当地人感念太子关心农事,将所嫁接之树称:“太子木”。文人则雅称“太子慕”。太子死后,又葬于此地,遂称太子墓,久之成村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村始建于明,原名魏家套,村址在村东河套一带,以魏姓得名,后魏姓迁走,付姓迁来,在东岸台地上逐渐成村,遂改今名,沿用至今。 |
青白口村位于永定河、清水河两河汇合处,历史上的永定河水泥沙含量大,河水浑浊,而清水河水质清纯,两条河水清、浊分明,又因这里扼守进入斋堂川的山口,故而此地名为“青白口”。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元已成村,明称朱家务,俗称朱窝,后变为今名,清代,村民富户开过当铺,早年与碣石村曾是一个村子,后分立为两村,1920年黄土贵又分出去立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金代前成村,据十三陵碑文记载,碣石村原名“三叉村”,因村前有躺倒的大石头,根据“立石为碑,卧石为碣”的说法,村号就叫“碣石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明代前人烟稀少,由移民而来占地为村,地属白瀑寺的庙产。寺前有清泉,形成一片不小的水面,明代时称“寺家水”,后写成了“四”字;后又为表现有“水”,改名为泗家水,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明已成村。村中分上下两部分,上街称白瀑岭,因岭上有白瀑寺而得名,下街称淤泥坑,后发展为了一个整体。抗日战争时期划分为行政村,改称淤白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村民多姓高,村址又位于较高的黄土台地上,故名高台村。80年代初曾与松树村合并为松高村,后分开,恢复原名,沿用至今。 |
据传该村原有坟场植有松树林,成村后,以松树得名。八十年代曾与高台村合并为松高村,后又分开,恢复松树村建制。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据《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田庄明代成村。村因最早村民居住的田台得名,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高姓先人初到此地,见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水沟,常年流水,芦苇茂盛,就定居下来,称“苇子水”,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