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得名黄梨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梨洲(宗羲),既是王(阳明)学的正宗传人,又对王学进行了修正。

余姚城区有四大名山:“龙、凤、龟、蛇山”,凤山街道以凤山得名,故名。

因地处姚江蕙江地段,历代盛产中国四大名兰“国字兰”著称,古诗有“一曲蕙兰飞彩”旧称蕙江,亦名兰江,街道以江名,故名兰江街道。

纪念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

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镇之名。低塘境内堰闸集中,上、中、下河的船只过堰时产生一低一仰,谓称为低仰堰。堰分3处,即后堰、南堰、新堰,统称低仰堰。低塘驻地在省塘基上,北1公里处有大沽塘(大古塘),曾为姚北一带居民的保安塘。相传宋宝元元年(1038年)7月,连日大雨,海水内溢,溺民害稼,百姓遭受重大灾难。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率民筑海堤大沽塘,自上林至云柯全长2800丈:庆元二年(1196年)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费缗钱一万五千,修筑从上林至兰凤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为石堤,并置田千亩,作为修堤资产。几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使当地人们免受海患之苦,是一项惠民而又浩繁的工程。省塘与高而坚固的大沽塘相比就成了低塘,原低仰之名便自然而废,易名为低塘。

明末清初,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大成里中心地段的省塘两侧,在徐家大房的前后厦开始有人设摊买卖,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17世纪下叶),此地就有了徐家廊厦之称。民国初期开始改称廊厦乡。邑中名流、清代举人杨儒鸿视“廊厦”字眼太俗,取其谐音,改为“朗霞”,自此遂有了沿用至今的地名朗霞。

临山原名庙山。相传唐时有姚娘,善理财,富而好施。卒后,为之建庙于北门山,遂名其地曰庙山,。明初,倭寇侵扰沿海州县。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大将军汤和上言:“余姚控引大海,宜于在北边置卫所,以备倭寇。”于是筑城防御,以其面山背海,环卫皆山。名曰临山。按明制,军队驻地称卫,故又称临山卫。清初名士陈古铭,以临山远近有龟山,龙山,风山,独无麟,遂改临为麟,故又有麟山之名。

相传古时村北为海涂,设有停靠海船和装卸货物的埠头,村民黄姓,因名黄家埠。黄家埠原名兰塘乡,兰塘之名出自明成化进士余姚人冯兰,仕至江西提学副使,里人尊称人副宪。致仕后,鉴于姚北沿海屡遭海潮侵袭成灾,发起修筑西起上虞县双庙,东到临山老寨海塘一条。后人为纪念其功绩,遂名兰塘。

相传为当地人慕上虞县百官曹娥孝女庙及其神之灵,光绪二年(1876年)仿建其殿于此。《六仓志》载:“孝女殿在朗霞乡利济塘下。”因名其地为小曹娥。镇以驻地得名。

泗门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马渚,渚,意为水中的小洲。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饮马于潭,故此得名马渚。

《东山志》云:“牟山,山形似牟,其地为兰风,有牟山港,牟山庙,山形状如牛的双角,俗成牟山,故按山名称”因以山名镇,解放后沿袭旧称。

据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记载,这里有石矶十七八丈,上面筑有一丈见方的亭室,作为老尉廨宇(古代军令尉的办公住所),所以叫“丈亭”。

三七市镇以集市而得名。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

河姆渡:秦末“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避居浙东,死后葬于姚江南岸山上,该山后称黄墓山,姚江渡口称黄墓渡,至清末才称河姆渡。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