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县各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

1、石碌镇 [海南省昌江县] 12.33万人
  昌江黎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1953年属东方县二区,后改公社,1964年建石碌镇。位于县境东部,面积188平方公里,人口6.4万。石碌至三亚铁路起点。辖水头、保梅、牙营、鸡心4个村委会。企业有采矿、水泥、钢铁、发电、铅锌、建材、陶瓷、造船、化肥、食品等行业。有工矿企业15家,镇办企业31家。农业主产水稻,种植芒果、蔬菜。境内有风流山瀑布,清乾隆年间建的禁采碑,死难矿工纪念碑。.……。
2、乌烈镇 [海南省昌江县] 2.19万人
  据说乌烈镇古代此地有很多大树,树上有很多“乌鸦”,而称“乌烈”,政府驻地在乌烈村而得名。清末,为昌化县抱中六图。民国三年(1914年),归昌江县。1949年12月,昌江、感恩2个县合并为昌感县归昌感县第二区,即海尾区(简称昌二区)。1953年,昌二区析置昌二区和昌五区。1958年10月,公社成立并入海尾公社。1958年12月,昌感、东方、白沙3个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大县),隶属东方县。1959年8……。
  昌江黎族自治县辖镇。1952年属东方县二区,1961年改公社,属昌江县,1983年设区,1987年建十月田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117.2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公路。辖王炸、好清、万信、沙田、山竹沟、才地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石碌水库主干渠贯穿境南部及西部。古迹有军营岭山岗遗址。.……。
4、海尾镇 [海南省昌江县] 2.12万人
  因地处古州府南下海滨之尾端,并与儋县海头南北呼应,故称海尾。清末为昌化县南罗半图。民国(1914年),归昌江县。1949年12月,昌江、感恩2个县合并为昌感县,并成立海尾区,即昌二区。1956年,昌感县重新并乡。1958年10月,设立海尾公社。1958年12月,昌感、东方、白沙3个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大县,海尾),归属东方县。1961年5月,复置昌江县,海尾隶属昌江县。同年8月,海尾公社分析海尾、……。
  昌化镇因镇政府驻地于昌化港而得名。明清昌化县治所驻昌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划归昌化县北岸都一图。民国三年(1914年),归昌江县。1949年12月,昌江、感恩合并为昌感县,同时成立海尾区时归入海尾区(昌二区)辖。1953年,昌二区析置昌二区和昌五区,归入昌五区辖。1956年,昌感县重新并乡。1958年10月,昌感公社化归入昌城公社。1958年12月,昌感、东方、白沙3个县合并为东……。
6、七叉镇 [海南省昌江县] 1.38万人
  昌江黎族自治县辖乡。1961年建七叉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置七叉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55.4平方公里,人口1.4万,以黎族为主。有公路通达。辖乙劳、大章、重合、乙洞、红峰、七差、尼下、大仍、乙在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兼种芒果。境内有七差温泉、母娘洞、雅加大岭瀑布、坝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
7、叉河镇 [海南省昌江县] 1.09万人
  昌江黎族自治县辖镇。1952年属东方县,1961年属昌江县,1987年建叉河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98.9平方公里,人口1.1万,以黎族为主。石碌至三亚铁路、225国道经此。辖唐村、老洋地、坎头、叉河、排岸、老宏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水泥、发电、建材、煤炭等业为主。境内有海南叉河水泥厂、叉河发电厂、县建材厂等企业。农业主产芒果、水稻。.……。
    王下乡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30千米。辖4个行政村。境内溶洞众多,皇帝洞为自然保护区。代码469031200:~200三派村 ~201钱铁村 ~202洪水村 ~203大炎村。沿革:1957年置王下乡,1961年改公社,1987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346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三派、大炎、洪水、钱铁、牙迫5个村委会。2002年,七差乡、王下乡合并,设立七叉镇。2005年恢复王……。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