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

因城西北的福山而得名。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冶城始,福州地区相继有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俗语:“福州、福州,有福之州”。公元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福州得名于此。此后曾短暂更名长乐郡、长乐府,但不久之后又恢复福州名。

明代筑厦门城,意为“国家大厦之门”。相传因地处海道下方,名下门,谐音为厦门,一作夏门。

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极具闽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来。

三明名称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涵义。在广义上它泛指现今整个三明辖区范围;就狭义而言,则是市区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称三元,历来是沙县境内的一方属地。民国29年(1940年)始置三元县建制。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名,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太平寰宇记》记载:泉山在县北五里,因此为名。

漳州的名字主要源自于穿境而过的漳江,传说唐朝时,陈元光父子带兵驻守漳州,那个时候该地还不叫漳州,因为驻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漳江”,才有了漳州之名。

东汉建安初设置南平县,取“平定南疆”之意。西晋太康年初改名延平县,1302年恢复南平县名。1950年,南平专区成立,1956年设立县级南平市。

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龙岩洞而得名,龙岩是中国唯一用洞穴名称来命名的地级市。

唐朝设置感德场,933年,即五代唐长兴四年升场为县,取长溪县宁川和感德两地首字作为县名。1988年成立县级宁德市,1999年宁德地区撤销,改设地级宁德市。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