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各市州县区地名来历[2]
水城地方建置较早,但开始置城是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因城建于水城盆地中心的下钟山麓,当春夏多雨季节来临时,水拱城垣,故名水城。又以河水暴涨时,盆地积水犹如海洋,城郭似荷叶飘浮其中,故又名荷城。雍正十一年置水城厅,1913年废水城厅置水城县,1966年划大河、汪家寨等十公社置水城特区,属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与县并存。1970年并县入特区,1978年建市为三特区之一。 |
盘县单独建置始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在此之前属邻县地。关于盘县名称,主要是与地理环境有关,其说法有二:一说是在洪武十五年时置普安卫于盘钉山下,故名;另一说是,因特区属盘江区域,县城驻地四面环山,形态扁平如盘故名。 |
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要人们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正,做事不要偏颇。另一说是认为来自于东汉的一个故事:当时四川的公孙述要称王,有一些人不赞成,远道去投奔汉光武帝,光武帝称赞他们为“义郎”。“遵义”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要像“义郎”们一样,拥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两种说法都有表明遵义是一座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 |
遵义作为行政区划建置的时间较早,而且名称也现出得较为久远。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置恭水县,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十四年改置罗蒙县,十六年更名为遵义县,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遵义县地置遵义市,1951年撤市入遵义县,1952年复置,1958年遵义县入市,1961年县市分置,1999年遵义市改作红花岗区。 |
1992年7月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全省首批成立的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1998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市委、市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12月26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遵义市汇川区。2004年6月18日汇川区正式挂牌成立。 |
唐贞观十三年(639),以境内播川之名更郎州名为播州,播州之名始出。 |
桐梓县地名可追溯到宋朝。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改废播州城为播川县,即今县地。宝祐六年改宣和时所置的播川县为鼎山县,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以鼎山县仍属播州,十六年正月复名播川县。明洪武六年以播川县地置播川、桐梓、松坎三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桐梓驿为桐梓县。 |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为绥阳县名称首见史籍之开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绥养县,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复称绥阳县,此后沿用至今未改。绥阳县地丘陵和盆地均有,是云贵高原上高山地区的典型坝子,在这里野岭横空,峦山满目,梯田从沟谷直至山顶鳞次层叠,有地饶之利,有风光之美,是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所以得绥阳、绥养之名。 |
正安县的来源历史在早期阶段与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相同。唐末五代为珍州,宋初仍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为西高州,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复名珍州,元末为真州,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为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正安一名为此开始。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析置道真县,1958年12月正安、道真两县合并,沿用正安县名,1961年8月,正安、道真再次析置,恢复原建制,至今未改。 |
道真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时间并不长,道真县因纪念汉代名儒尹珍而得名。尹珍,字道真,东汉桓帝帝时毋敛人,师从许慎学五经,从应世叔学图纬。学成之后回乡里教学,对古代西南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城一些地方留下了他讲学的遗址,故析置新县时,为纪念先贤开西南汉文化之功,激励后世文化发达昌盛,取其字'道真'以为县名。 |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因为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婺'为'务',名务川县,1989年改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据有关部门测定,务川县是省内雾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也许是县名称有关。 |
凤冈一名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龙泉坪司为龙泉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名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1913年改名凤冈县,1958年撤消凤冈县并入湄潭县,1961年复置,至今未改。县名所称是因为县政府所在地东北有一座高大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股泉水,名龙泉,县名称以此命名,后改今名。 |
湄潭之名首次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也就是置湄潭县之时,(康熙)《湄潭县志》载:'东有江水流转自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二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可见其名称源于自然地理环境。 |
余庆之名出现的时间较早。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史籍就载有以播州白泥、余庆二土官为校尉,元初为余庆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为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为余庆县,1958年并入湄潭县,1961年5月复置。余庆之名,是因历史上有余关、白泥两建置,万历二十九年春合余庆、白泥两司为一县,县名由当时巡抚郭子章为安邦治黔之由,将余庆长官司(现敖溪镇)、白泥长官司合并后,命名为余泥县,提请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为余庆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