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各街道地名由来

大营门街道因地处大营门而得名。大营门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津城防。”营门”是军事防御设施,当年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濠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在围墙中间设”营门”。”凝晖门”为其别称,而”梁园营门”为当地人对”大营门”的一个俗称。

因辖区地处下瓦房而得名。相传清朝后期,有商人在天津城南海大道(古称海河叠道,今大沽南路)路西与小刘庄村北至海大道的民间小路(今琼州道)交口处盖了三间瓦房,卖茶水、小吃,生意兴隆,过往行人多在此打尖休息。因为天津人习惯称海河下游及城南一带为下或下边,故称该地区为下瓦房。

桃园街道因辖区原有桃园村,因而得名。

挂甲寺街道因辖区内有相传建于唐代的津门古刹挂甲禅寺而得名。

此地域原是天津老城东南的一片沼泽洼地。天津租界的赛马活动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但始终没有一个像样的赛马场。英租界董事长凭借与李鸿章的私人关系,非法得到了今佟楼以南”养牲园”的200多亩土地,于19世纪90年代在英租界内修建了一座新的赛马场,并从英租界的米哆士道(今泰安道)按自然走向修筑了一条通向赛马场的道路,这就是今马场道的前身。

因坐落在越秀路附近而得名。

因辖区原有主干道友谊路而得名。

因天津电视塔坐落于境内而得名。

因辖区内尖山村而得名。尖山之名的得来,显而易见是因尖山村落四周皆为洼地和水坑,而前后两村的村台显得较高,其状如山故得名。

因办事处驻陈塘庄而得名。陈塘庄原名陈唐庄,古名”陈堂庄”,明天启元年1621~清天聪元年(1627年)的《天津卫屯垦条款》地图上,就标有”陈堂庄”地名是在土城村南。清乾隆年间《天津府志》卷八天津县南路百百村名中称为”陈唐庄”。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始称陈塘庄。

原称灰堆街,以境内灰堆村而得名,属天津县所辖。因海河西岸柳树成林,早年”北有桃花堤,南有柳林”,故名。

以中国边缘海东海命名。

因管辖地区主要为梅江生态居住区而得名。

2024年,河西区设立太湖路街道。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