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取“广大的平原”之意。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

《寰宇通志》记载:(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

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脉西侧。相传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常年涌漾,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

古称上党,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战国时韩首置上党郡,南北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

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

“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

1949年8月设置榆次专区,因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称晋中专区,1968年9月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9月改设地级晋中市。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

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据万历《汾州府志》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