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泽州。周代为晋国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晋城因晋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晋城县改设晋城市(县级)。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晋城市升为地级市。 |
“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 |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春秋时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秦始皇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之后一直惯称河东。1949年,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改为地级运城市。 |
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