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昭君镇 | 隶属:达拉特旗 |
行政代码:150621104 | 代码前6位:150621 |
行政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477 | 邮政编码:014300 |
车牌代码:蒙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2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因境内的昭君坟而闻名,相传系汉明妃王昭君墓,故而得名“昭君坟”。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 王昭君详细信息++
昭君坟乡位于达拉特旗西部,东与解放滩镇为邻,东南接展旦召苏木,南部进入库布其沙漠,与蓿亥图乡相连,西隔黑赖沟与乌兰乡为邻,北靠黄河,与包头市昆区隔河相望。2001年撤乡并镇后四村乡合回昭君坟乡。乡政府所在地城拐村距树林召镇44公里。“昭君坟”的由来早在乡所在地东北方向2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048.6米的长圆形土石山,相传系汉明妃王昭君墓,故而得名“昭君坟”。
全乡总面积323平方公里,自然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沙漠区,宜发展林牧业。北部为沿河平原,宜发展农业及水产养殖业。平原与沙漠的交界是一条东西向的黄土梁,地下有-球矿(主要成分为氯化镁),蕴藏量丰富。西柳沟河由南向北纵贯全乡流入黄河。
全乡辖
和胜村1962年管理区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将原和平社和胜利社划分为一个大队,取名“和胜村”2005年撤乡并镇,将和胜村和城拐村并为一社,故保留为“和胜村…[详细]
清代以来,由于山西、陕西等省人地矛盾尖锐,却又恰逢大旱,致使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走西口”…[详细]
羊场村位于达拉特旗昭君镇北部,西与二罗圪堵村相邻,南与沙圪堵村连接,背靠黄河国堤,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水浇地0.85万亩,…[详细]
清末时,自然灾害、人口激增和土地兼并激烈,引发山陕贫民背井离乡走西口,加之清廷-对蒙地私垦及放垦政策,容留内地民人开垦蒙地,大量农民通过走西口到内蒙古…[详细]
民国时期,由于山西、陕西等省遭逢大旱且自然灾害频繁,迫使大批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走西口”一词由此得来。鄂尔多斯当时地广人稀,成为“走西口…[详细]
侯家圪堵村位于昭君镇政府西侧,占地25平方公里,全村共11个自然社2498人,常住人口850人,耕地面积15000余亩,牲畜总头数5000多头(只),…[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四村村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刘大圪堵村位于昭君镇西北角,北与包头市、西与巴彦淖尔市隔河相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风土人情浓郁淳朴。共有七个社,总人口2329人,总户数863户,常住…[详细]
沙壕村,清朝中期此地是河槽,地质为沙,故名。后山西人走西口到包头谋生,部分人在现今的沙壕村发展种养殖业,生活日新月异,因此,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长期生…[详细]
柴登嘎查位于昭君镇中部地区,横卧在库布其沙漠北缘。成吉思汗统一全国时,各地游牧民族开始修养生息,寻找各自安身之所,当他们走到了现今的柴登,发现这片土地…[详细]
巴音色古楞嘎查位于昭君镇西南部,东与门肯嘎查和柴登嘎查相邻,西与恩格贝镇接壤,南与库布齐沙漠相邻,北与侯家圪堵村接壤,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风土人情浓郁淳…[详细]
门肯嘎查位于昭君镇中部,东与展旦召苏木西柳沟河为界,西与巴音嘎查接壤,北与和胜村接壤,西南是黑赖沟孔兑,总占地面积42.5平方公里,共9个社,总户78…[详细]
赛乌素村位于昭君镇南部,属于梁外地区,东邻展旦召苏木,西与高头窑村相望,南与石巴圪图村接壤。村所在地与树林召镇相距92公里。全村共有19个社,总人口2…[详细]
一、基本情况 石巴圪图村位于昭君镇西南端,属梁外地区,总面积 70平方公里,辖有11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644户、总人口1875人,其中常住户…[详细]
一、村情概况 查干沟村位于达拉特旗西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7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67公里,东与展旦召苏木相邻,西与高头窑村、白家塔村相邻,南与赛…[详细]
一、基本情况 高头窑村,位于昭君镇南部,辖15个社,全村819户,2200人,其中常住户数564户,812人。高头窑村总土地面积92平方公里,耕…[详细]
白家塔村地处昭君镇南端,东与查干村相邻,西与恩格贝镇接壤,南与高头窑村接壤,北边与吴四圪堵村接壤,所在地距树林召镇70多公里。全村共有15个生产合作社…[详细]
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