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川镇 | 隶属:门源县 |
行政代码:632221103 | 代码前6位:6322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8 | 邮政编码:8102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0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8万人 |
人口密度:约5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因处浩门川东部,故名。
基本介绍:
东川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民族。面积209平方千米。辖尕牧龙上、尕牧龙中、尕牧龙下、碱沟、孔家庄、塔龙滩6个村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59年改为东川公社,1984年改为东川乡。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号文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
文化旅游:
克图古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东川镇香卡村S302岗青公路东南侧。海拔2676米。测点位于遗址标志碑前1米处,测点地形为平地。克图村古城地处浩门河河谷西北侧台地上,地势平坦。克图
历史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门源设县后东川乡属第一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一区涌翠乡。
1949年,为三区涌翠乡。
1953,为三区孔家庄乡。
1956年,为县辖孔家庄乡,后改为尕牧农乡。
1958年,为东风人民公社。
1962年,设东川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东川乡。
2002年1月21日,东川、克图两乡正式撤乡并镇,成立东川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曾居住孔姓人家多而得名。1995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曾居住孔姓人家多而得名。1958称孔家庄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孔家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得名,因沟内土壤含碱而得名。1958年称碱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塔龙”系藏语音译,意为石崖沟,故名。1958年称塔龙滩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牧龙”藏语意为白山羊沟,故名。1958年称尕牧龙三大队,1984年改为尕牧龙上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牧龙”系藏语译音,藏语意为“白山羊沟”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牧龙”系藏语音译,意为白山羊沟。因地处尕牧龙沟口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巴哈”蒙古语为“沙柳树”,故名。1958年称巴哈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沟内干枯缺水而得名。1958年称甘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今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麻当”系藏语音译,意为红山梁,为第二生产合作社。因沟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却藏”系藏语音译,意为有好水。因沟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得名,曾沟内有座寺院故名寺尔沟。1958年称寺尔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寺尔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香卡”系藏语音译,意为收租的地方,原系仙米佛教寺院的“香粮地”,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