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坊城乡 | 隶属:浑源县 |
行政代码:140225201 | 代码前6位:140225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2 | 邮政编码:037000 |
车牌代码:晋B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1.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8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因乡人民政府驻东坊城村而得名。因浑源古城原在今北榆林乡毕村附近,该村在旧县城之东,故名。
浑源县辖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建东坊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91.3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车坊城、郝家寨、郭家庄、仁和号、水磨疃、唐家庄、落子洼、常柴岭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高粱。国家重点文物悬空寺座落于此。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此制造了唐家庄惨案。
文化旅游:
李峪遗址位于大同市浑源县东坊城乡李峪村东南,年代为东周,类别为古遗址。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李峪遗址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解放后设荆庄、东尾毛二乡。
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荆庄公社。
1984年改荆庄公社为荆庄乡。
1945年解放后,设水磨町、郝家寨、郭家庄三乡,隶属三区。
1958年,东坊城、唐家庄两个高级社,加入城关人民公社,其余6村加入荆庄人民公社。
1961年划社时,以九辖区单独建设,成立东坊城人民公社。
1984年9月15日设为东坊城乡。
2000年底,东坊城乡与荆庄乡合并为东坊城乡,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9月15日,根据…[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49年曾是三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称生产…[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9月15日,根据…[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9月15日,根据…[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称生产大队。1984年9月15日,根据…[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叫管理区。1961年5月13日,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叫生产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叫管理区。1961年5月13日,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叫生产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叫管理区。1961年5月13日,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叫生产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解放后划为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叫管理区。1961年5月13日,根据县人委《关于调整公社建制》的通知,改叫生产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晋家庄村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坊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龙山村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坊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浑源县东坊城乡李峪村是当地特有的小气候果林基地。该村盛产的桃结杏个大饱满、水多味甜,因采摘后不易长期保存,当地人就将杏肉放在阳光充足的干燥之处,制作杏干。杏肉水份经风干后,保持了鲜杏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