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黄琅镇 | 隶属:雷波县 |
行政代码:513437103 | 代码前6位:513437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4 | 邮政编码:616550 |
车牌代码:川W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2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古称螳琅,因其带虫字,有人以为不雅,几经文人雅士斟酌,改称“黄琅”。
基本介绍:
黄琅镇位于县城之东北,距县城67公里。
境内海拔最高点是对门山2,181米,最低是彪水岩1000米。
辖黄琅、三海、太平、后海、大海5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面积35平方公里,0.5万人。
雷(波)屏(山)路过境。
黄琅镇驻黄琅。黄琅,古称螳琅,因有螳螂山而名。境内有大小海子4个,最大的马湖(俗称大海子),是著名的天然湖泊。
黄琅小海产稀有野生植物—莼菜,入汤食之,清香嫩脆,滑而不腻,是有名的佳肴。
本乡属二半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公适宜于境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也适宜茶叶的生长。
黄琅茶叶,色鲜、香纯、味美、线条好,享
历史沿革:
清朝,设仁义乡。
民国初年,设黄琅分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螳琅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黄琅镇。
1950年,设黄琅乡。
1958年12月,乡改公社。
1962年8月,公社改乡。
1968年10月,公社改乡。
1972年2月,乡改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1994年5月,乡改镇。
2020年6月12日,撤销马湖乡、中田乡,将原马湖乡和原中田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琅镇管辖。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彝语人名“哈琅”谐音得名。2005年成立黄琅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民希望此地平安无事,故而得名。解放初期称为胜利村,后改名为太平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有马湖,俗称大海,故而得名。1958年12月成立大海队,属于黄琅人民公社管理,1968年属于黄琅乡革委会管理,1972年属于黄琅公社革委会管理,…[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有一口山平塘(小海)位于镇政府驻地后面,俗称后海,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有三个小海,分为上中下,三海连贯一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境内有马湖,故而得名。马湖公社时期名马湖大队,1984年马湖公社改为马湖乡人民政府后,同年更名为马湖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盛产荆竹,故而得名,故名。原名荆竹大队,1984年马湖公社改为马湖乡人民政府,同年更名为荆竹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跃进时,取积极向上、旭日东升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原有一块田,长有菖蒲,故而得名。原名菖蒲大队,1984年马湖公社改为马湖乡人民政府,又更名菖蒲村委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为唐姓1952年建雷马屏农场唐家山中队,后农场搬迁至峨眉,2002年雷波县移民安置到唐家山建立一个村,归马湖乡人民政府管理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大片杉树而得名。1952年建雷马屏农场大杉坪中队,后农场搬迁至峨眉,2002年雷波县移民安置到大杉坪建立一个村,归马湖乡人民政府管理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此地地处田坝中间,故而得名。1972年成立中田公社,1984年属中田乡中田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天然池塘,群众为了栽种水稻,在此蓄水,故而得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金海山,故而得名。后居住与此地的群众通过选举产生的基层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地质主要是沙,故而得名。1972年成立中田公社,1984年属中田乡沙湾村委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