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踏水镇 | 隶属:沙湾区 |
行政代码:511111107 | 代码前6位:511111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3 | 邮政编码:614900 |
车牌代码:川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8.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59万人 |
人口密度:约41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踏水镇本地人原称“陈坝儿”。陈坝儿集市街道北部是沫溪河,河上有一座矮小的石桥,稍一下雨,河水便淹没石桥,赶集人只能踏水而过,故此桥又称踏水桥,踏水镇由此得名。
基本介绍:
踏水镇位于沙湾区东部,幅员面积38.41平方公里,东邻五通桥区石磷镇,北连碧山乡,西靠太平镇、谭坝乡,南接福禄镇,属低山丘平坝结合体,沫溪河由西向东流经全境,全镇以茶叶、林竹、药材为主,丘区、坝区以稻田种植为主,有可耕地面积 20514亩,森林面积21348.8亩(其中天然林537亩,商品林15933亩,退耕还林面积4878.8亩)。镇境内煤炭、矸砂、水能、建材等资源丰富。现有沫凤、管山、金龟山煤矿3家,产煤达15万吨以上,林竹、机械等加工企业6家。我镇现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居)民小组,有党支部19个,党员501人,总户数3408户 9850人,其中农村人口8522人,城镇
文化旅游:
踏水烈士墓位于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踏水村,踏水镇政府西南80米。1949年12月21日踏水桥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重庆警备团官兵895人,缴获各式迫击炮、轻重机-、-、-2000余件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踏水镇境域属古蜀国。
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属犍为普宁乡。
成丰元年(1851年),建双泉寺,后逐步形成场集踏水桥,属乐山县映碧乡。
民国五年(1916年),属犍为普宁乡(石麟镇、踏水乡)。
1949年,设踏水乡农公所。
1951年,改踏水乡。
1954年,与新场乡合并为踏水乡。
1955年,更名新场乡。
1958年10月,与太平乡、镇合并为八一公社。
1959年7月,析置新场公社。
19
踏水社区成立于2002年,地处踏水镇踏水社区天宫路,是一个发展中的小镇社区,辖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社区内实际总户数965户,总人口1380余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原碧山乡乡政府驻地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取乡名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境内有一座水漫桥,村民赶集时都需要踏水而行,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名寄托当地群众希望交易活动不缺斤少两,非常公平的愿望,取其谐音,故名。…[详细]
长坪村位于踏水镇西南8公里,幅员面积5.17平方公里,属于深丘山区,海拔510-880米,最高海拔峰顶山880多米,现有耕地310亩,其中水田210亩…[详细]
魏槽村位于踏水镇南部7公里处,东与石驎镇沙坝河村交界,南与福禄镇相邻,西与新德村邻接,北与黄坝村邻接,交通方便。覆盖面积5.2平方公里,海拔400至7…[详细]
黄坝村位于踏水镇东南部,面积5.6平方公里,海拨400—600米,属丘陵村,全村共有田地2657亩,辖13个村民小组,525户1657人,非农业人口1…[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村境内有户人家因蔬菜作物常被人偷,便在周围栽插铁篱笆(一种灌木)以防盗贼,逐年成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原此处生长有许多柏树,茂密成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清朝有一姓凉的秀才,请阴阳看地,看中沫溪河边的此地可修水碾(加工稻谷的一种工具),就在沫溪河边此地修水碾一座,于是远近村民都在此处加工大米,非常…[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有一山沟,相传,清朝时期有连姓家庭迁居此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蜜蜂山,村名遂借取山名为名。解放前属八保。解放后为石道场,1958年属安谷公社五管区,1962年3月划规观榜公社。文化大革期间为红旗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建村时由于村中有一座上高下低的石板桥名中桥,村名遂借取桥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有两座山,江豆山和红碧山,取“江”、“红”二字得名江红,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