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蒲家镇 | 隶属:通川区 |
行政代码:511702103 | 代码前6位:511702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18 | 邮政编码:635000 |
车牌代码:川S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13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4人/平方公里 | |
办公地址:兴隆街150号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8个行政村 |
清康熙年间,因一蒲姓人在此设店,后建街得名。
达川市辖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清康熙年间建场,1935年置蒲家镇,1945年改蒲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2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6万。襄渝铁路、210国道过境。辖朱仙、关庙、乐云、八口、画眉、钟庙、方坪、苦竹、春天、宝石、古石、凉水、渠沟、旭坡、长岭15个村委会和蒲家镇居委会。有以运输、建材、建筑、粮油加工为主的镇办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薯类、豆类。养殖业以淡水鱼、生猪、牛、羊、家禽为主。清初思想家唐甄,解放军高级将领魏传统、刘新权出生于该镇。
2024年1月,蒲家镇被评定为2025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
文化旅游:
八庙场驿道位于通川区蒲家镇乐云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遗址。2010年10月,被公布为第二批达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春秋,属夔子国。
战国,属巴国地。
东汉永元二年(90年),属宣汉县(今通川区)。
清,属达县清风乡。
清康熙年间,建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蒲家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镇改乡。
1952年3月,属达县第六区。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3年4月,公社改乡。
1988年6月,乡改镇。
1992年7月,划归达县市(今通川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此地建寺庙文昌宫,故名。2005年6月设通川区蒲家镇文昌宫社区居民委员会,2020年5月建制调整,将旭坡村、文昌宫社区合并设立文昌宫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境内传说有一朱姓人家常做善事,后得到升仙,寓意人们要心怀善念,常做善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有一座寺庙名叫钟庙寺,故名。1976年前名为达县蒲家公社6大队,1983年更名为达县市蒲家乡6大队,1992年更名为达县市蒲家乡钟庙村,1999…[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解放前这里有一座关公庙,后谐音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地形为一山垠,有罗姓人家居住,罗家垠后误传成乐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位于公路岔口,形似“八”字,故名。1976年前名为达县蒲家公社4大队,1984年撤乡建镇,1992年更名为达县市蒲家镇八口村,1999年设立地级市…[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有一岩石,常有画眉鸟在此出现,村名遂借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地势较高,春姓人氏居多,早年间人们期望兴盛兴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地形山势较高,有一石头如宝石的样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座凉水寺,寺前有一口井,井水甘甜清凉。村名遂借取寺名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农户多以种植梨树为主,盛产梨子,故名。…[详细]
魏传统(1908-1996),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魏传统离开达县中学,到农村从事农-动。1928年由团转为中国0党员。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