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升平社区 | 隶属:友爱镇 |
行政代码:510117115004 | 代码前6位:510117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8 | 邮政编码:611730 |
城乡分类:城乡结合区 | 分类代码:112 |
车牌代码:川A | 行政级别:社区 |
村里有桥名升平桥,故名。
2022年8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升平社区为第三批四川省绿色社区。
升平社区地处友爱镇东部,东邻郫筒镇,北、西、南分别与顺安、金台村相接,郫花路、太清路为本辖区区域内主要经济干道。升平社区原系升平村,由于村域内失地农民增多,大部分土地和人员已经征用和拆搬迁,村民普遍从事二、三产业,于2013年9月升平村建制改为友爱镇升平社区居民委员会。
本社区现有874户农户,人口2293人,下设13个村民小组,党员71人,村民代表67人。现有耕地面积1551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2758元。社区服务场所设置有劳动保障工作站、计生服务窗口、残疾服务窗口、流动人口服务等窗口。社区内现成立有歌舞队、太极拳队、腰鼓队、老年人协会等群团组织。
升平社区与青冈村、清溪村、兴福村、向阳村、弥陀村、金台社区、达通村、释迦桥村、子云村、石羊村、龙溪村、何家场社区、三元场社区、江安村相邻。
信息来源:成都市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管平台
明代时郫县编为7里,后来以里为乡,是大乡,从升平社区往西直至花园场,都属于升平乡的范围。
不知道古代是先有桥还是先有乡。
民国时期郫县曾经编制过109乡,当时的乡就很小了。
后来几经变化,从1942年起有了清平乡。
1950年将清平乡的4个保合并为一个村时,是因桥名村,叫升平村。
1958年公社化时改名为清河公社第十管区。
1961年编制为清河公社第十大队。
1966年更名为解放公社红旗大队,1976年复民为十
升平社区附近有西部最美水乡·三道堰旅游景区、成都市农科村旅游景区、望丛祠、三道堰青杠树景区、妈妈农庄、战旗村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郫县豆瓣、蜀绣、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郫筒酒等特产,有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古城棕编、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蛾蛾灯、郫县望丛赛歌会、唐昌布鞋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