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里镇 | 隶属:雨城区 |
行政代码:511802107 | 代码前6位:511802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5 | 邮政编码:625000 |
车牌代码:川T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5.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8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行政村 |
此地位于陇西河上游十里段而得名。
基本介绍:
雅安市辖镇。1928年设上里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置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22公里。面积75.8平方公里,人口1万。雅(安)上(里)公路终此。辖四家、五家、六家、七家、庙??、共和、治安、箭杆林、白马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兼产茶叶。建于宋代的恒温间歇泉白马泉、白马寺和清代“双节孝石牌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的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距市区27公里。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
荣誉排行:
2022年8月,上里镇被评选为雅安十大魅力乡镇。
2019年1月,上里镇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3月,上里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上里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
历史沿革:
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当地地方组织实行“保、甲”建制,“甲”,相当于现在的村级组织,后取其谐音将“甲”改为“家”,建国后,遂以“五家”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代,当地地方组织实行“保、甲”建制,“甲”,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建制;后取其谐音将“甲”改为“家”,建国后,遂以“四家”名为村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此地地方组织实行“保、甲”制,此地为“六甲”,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建制;后取其谐音将“甲”改为“家”,遂以六家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当地实行“保、甲”制,此地为“七甲”,后取其谐音将“甲”改为“家”而得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国初,取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睦相处之意,遂以“共和”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前,此地曾有地下水冒出,当地俗称“龙泉”,遂借取“龙泉”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郑姓村民较多,居住在山脚弯曲延伸地带,当地称“郑湾”,遂以郑湾名为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国初期,设乡建村时冠以建新而得村名。1951年属雅安县中里乡,1958年为中里人民公社建新大队,1983年为雅安市(县级)中里乡建新村,1992年为…[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当地称陇西河三十里,以十里为一场,此地为中十里,遂以“中里”名为村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