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彦岱镇 | 隶属:伊宁市 |
行政代码:654002100 | 代码前6位:654002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99 | 邮政编码:835000 |
车牌代码:新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62.3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7个行政村 |
巴彦岱,蒙古语,意为富饶之地,故名。
基本介绍:
巴彦岱镇地处伊宁市西郊、218国道穿镇而过,是自治区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乡镇企业发展示范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镇。镇行政辖区面积262.36平方公里,耕地3.3万亩,总人口3.1万人,由维、汉、回、哈等13个民族组成、辖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43个村民小组、20个党支部、19个团支部、22所清真寺、7所小学、1所中学、1所医院、24个驻镇单位。镇区域土地肥沃,牧草优良,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果品、园艺及农牧业发展的理想基地,并兼具矿产、养殖、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一、乡镇企业方面
巴彦岱镇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了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同时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牢固树立
荣誉排行:
2016年1月,巴彦岱镇入选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今巴彦岱村修建惠宁城,为伊犁九城之一,驻扎满、蒙古官兵2200余人,史称“惠宁满营”,俗称“老满营”。
1950年,为伊宁县六区。
1952年,析置伊宁市后为一区。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
1975年2月划归伊宁市,更名为巴彦岱公社。
1984年,撤社建乡。
1995年8月,撤乡建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新桥,意为新建的桥,因靠近新建的巴彦岱大桥而得此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村,意为“解放后政府新建成的村庄”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巴彦岱,蒙古语,意为富饶之方,故名。1980析置汉宾公社后为巴彦岱公社二大队,1984年改制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当地村民最早在村南国道218线东侧的高土坡从事牲畜买卖,后逐渐形成集市(巴扎),故名。墩巴扎,高坡的集市。…[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三段,清乾隆年间,巴彦岱划分地段修渠屯田,本村属第三段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铁厂沟,村中有条小溪沟,因产铁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随红旗公社划属伊宁市,更名巴彦岱公社铁厂沟大队,1984年改制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干沟,因地处一条干涸的山沟而得名。1958年属伊宁县红旗公社三大队,1975年成立干沟大队,1984年改制为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苏勒阿勒玛塔,哈萨克语,意为有水的野苹果沟,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