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吐葫芦乡 | 隶属:伊吾县 |
行政代码:650522204 | 代码前6位:650522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02 | 邮政编码:839000 |
车牌代码:新L | 行政级别:乡 |
人口数量:约2028人 | |
下辖地区:6个行政村 |
在清代文献中称图呼鲁克、图力古力、土古力、土乎鲁,民国以来便叫吐葫芦了。吐葫芦,在清代文献中称图呼鲁克、图古力克、土古鲁、土乎鲁,民国以来便叫吐葫芦了。这些叫法都是不同时代的不同音译。蒙古语意为圆形。《据西域同文志》的记载“图古力克,蒙古语,物之圆者,地形圆,古名。”另意,山涧河流的弯曲部分。伊吾河源于喀尔里克山,沿山谷蜿蜒北流,至此转而东流,故名,并沿用至今。
基本介绍:
吐葫芦乡气候温凉,伊吾河横贯吐葫芦乡,水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场147万亩。近几年来,吐葫芦乡大力开展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先后引进600余头(只)优良品种,改善了畜群、畜种结构,使牧群总体品质大大提高。并结合国家政策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走草原放牧,农区养殖并举的发展道路,现已发展牲畜3.1万头(只)。其中:大畜4000头,小畜27000只,绵羊18000只,山羊9000只。年产肉300吨,年产绒2吨。是“哈密盐池羊肉”的生产基地之一。
本地所产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地区各族消费者的青睐。所产羊绒色泽纯白、鲜亮、纤维细长,手感柔软爽滑。
欢迎各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
历史沿革:
哈密王统治时期,吐葫芦为山北六区之一。
1935年为伊吾设置局属下的六行政村之一。
1944年5月实行乡镇保甲制后,该处为三民镇属下的一个保。
1950年划为区,原苇子峡保划为吐葫芦区属下的一个村,1953年下马崖乡划归吐葫芦区管辖。
1954年10月撤区后为全县六乡之一,1958年成立吐葫芦人民公社,管委会驻沙梁子。
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冒改为东方红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7月普选时恢复原吐葫芦名称,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托背梁,意为房屋较为集中,并沿用至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甘沟村意为汉语,在维语中称“吾尔盖”村,意为湿地,因为本村处于湿地周围,并沿用至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沙梁子汉语,曾经有一家人迁移到本村并在这儿用红色的石头盖一座羊圈,“克孜力噶厦”是“红色羊圈”的音泽,故称“克孜力噶厦”。解放后本村以地形更名为“沙梁…[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本村处于泉眼聚集区的上方,所以命名为泉脑村,并沿用至今。泉脑汉语,意为泉水的发源地,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夏尔”意为围墙,故名。此行政村1984年命名,以前位于伊吾镇东侧,2004年搬迁到北山坡。…[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伊河苑社区村是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吐葫芦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