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甸中镇 | 隶属:峨山县 |
行政代码:530426103 | 代码前6位:530426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7 | 邮政编码:653200 |
车牌代码:云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89.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7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甸中镇“甸中”彝语名“迭足”,意为平地中间。因地处三乡河河谷小坝子的中段得名。
基本介绍:
甸中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临时人民政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89.4平方公里。所辖11个村委会,19000多人口,共有汉、彝、哈等8个民族。该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年平均气温17.2℃,干湿分明。山乡河纵惯南北,蜿蜒曲折的河道把30公里长线的平地分隔成一个个坝子,使其成为了峨山县水量充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农业主产区。加之该镇东与红塔区洛河乡接壤,东北与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相连,西北与易门县十街乡毗邻,西面及西北面分别与本县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和岔河乡交界。易峨公路穿镇而过。使甸中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成为峨山唯一具备“依托农业、繁荣商贸”这良好条件的一个乡镇。
改革开
文化旅游:
八字岭大庙,位于玉溪峨山县昔古牙村委会八字岭村。大庙由门楼、前殿、中殿、大殿、中殿东西厢房、大殿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为925.68平方米。大庙前殿为清乾隆四年(1739)建,门楼为民国三十
历史沿革:
甸中镇境域原名筇川。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筇川县,隶嶍峨州。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降为乡,隶嶍峨县。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筇川头、筇川中、筇川尾3乡地,后改称为甸头乡、甸中乡、甸尾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区设乡为第三区的甸中镇和会川、灵湫、文兴3乡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并乡,即筇川镇、文兴乡和太和乡,辖一镇二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彝语名“迭足”,“迭”平坝、“足”中部,意为“坝子中部的村庄”。根据彝语地名意译而得名甸中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名,意为栗林上方的村庄。又因村后山,地势形状似秃鹫,更名“西鹫”,后村名演变成“西就”。…[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意为:坝子上部。因在甸中坝子之头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卡莫”,“卡”寨子、“莫”大,意译为“大寨”。因与其他村庄相比较大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哈尼语村名“玛租鲁”意为清水龙潭,又以村后的山泉清澈而得名“麻子冲”。1947年因泉潭水清如镜,更名镜湖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意为:石坎上边的村庄。1949年以其位于上营、中营二村下方而更名下营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行政村辖区地处小河流域,得其名。村民委员会原驻普牡丹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甸中集镇下面的坝子,与甸中集镇相比小,而得名小甸中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哈尼语意为香火旺的村,因后山古庙来往烧香人多,香火旺盛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地名,意为平坝尾端的村庄。汉语地名为甸尾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后山土质呈现白色而得名。1949年前林食氏职咨妹?949年前属文兴乡;1949年属甸三区文兴乡;1952年属第二区甸尾乡;1958年属甸中公社甸尾管理区;1960年属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