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洞波瑶族乡 | 隶属:富宁县 |
行政代码:532628205 | 代码前6位:532628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400 |
车牌代码:云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8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
“洞波”是壮语,“洞”是坝子,“波”即泉水,意为田坝边有清水潭的村子。
基本介绍:
洞波乡地处富宁县中部偏北,处在东经105°39′—105°56′,北纬23°41′—23°58′之间,东邻者桑乡、剥隘镇,南连归朝镇,西接新华镇、花甲乡,北与那能乡、阿用乡毗邻,是文山州两个瑶族乡之一。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0公里,距国道323线10.5公里。全乡国土面积5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219村小组8711户39507人,居住着壮、汉、瑶3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5167人(其中瑶族12633人),占总人口的89%。瑶族村寨实行寨老制,其中以《竹笛》《田螺姑娘》《伏曦传说》《三妹》等为瑶族口传文学代表。有耕地9.6万亩、林地49.2万亩。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年平均气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云南省爱卫办命名洞波瑶族乡为2025年度云南省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洞波瑶族乡境域为齐安团驻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第三区(洞波)齐和乡。
1950年,为第四区洞波乡。
1958年,为洞波公社洞波管理区。
1962年,为洞波区洞波公社。
1969年,改为洞波大队属洞波公社。
1984年,改为洞波瑶族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洞波”是壮语译音,“洞”是坝子,“波”即泉水,意为田坝边有清潭的村子得名洞波。…[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3年设谓造乡属第四区。1958年由渭造村析居称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称大队,属洞波公社,原驻渭造村得名。19…[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十七年设崇盛团。1931年为三区崇和乡。1952年设里那乡属第四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二十七年属第五区洞波乡。1931年属崇和乡。1940年属义勇乡。1953年设那哈乡属洞波乡。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1年设安那乡属第四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1年改称果布公社属归朝区。1962年为安那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3年从洞波析置白棉乡,属洞波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白棉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社。1984年改为坡…[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7年划归洞波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社。1984年改为洞塘瑶族乡。1988年…[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属洞波区芭莱乡。1953年设坡令乡属第四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十七年设义和团于此。1931年为三区义和乡。1950年设芭莱乡属洞波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1年改称芭莱公社属归朝区。1969…[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3年设乡那达属第四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社。1984年改为那达乡。1988…[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2年从芭莱公社析置那沙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公社。1984年改为那沙乡。1988年改为那沙行政村。2000年改为那沙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前属协和乡(今芭莱乡)。1953年设三湘洞乡属第四区。1958年改为管理区属洞波公社。1962年改称公社属洞波区。1969年改名为大队属洞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