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迤萨镇 | 隶属:红河县 |
行政代码:532529101 | 代码前6位:532529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3 | 邮政编码:654400 |
车牌代码:云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84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3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7个行政村 |
迤萨镇得名有两种说法:一为彝语,迤(迤解)即“水”;萨(撒的谐音)即“缺”,迤萨即“缺水之地”;二为曾至此定居的古代哈尼人名。
迤萨镇迤萨镇是红河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个居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哈尼、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2003年末全镇有4561户、13986人(含驻社区单位),其中非农业人口11173人。全镇有3100余人华侨居住在老挝、越南、缅甸、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全镇国土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034米,年平均气温20℃—2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1000毫米之间。有耕地面积3299亩,其中水田743亩、旱地2557亩。矿藏以石膏最
荣誉排行:
2015年7月,迤萨镇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4年7月,迤萨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迤萨文星阁位于红河县迤萨镇大观潭边,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又重建。迤萨文星阁为重檐攒尖顶楼阁,高约12米,占地约100平方米。文星阁四旁绿树成荫,后靠巍峨青山,下临一湖碧水,山水相
迆萨六角亭位于红河县迤萨镇文庙街西山公园内,年代为清代。迆萨六角亭为红河州第八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朝时,属元江军民府。
清朝时,属元江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属元江县南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元江县迤萨镇。
1950年,建县后为县政府驻地。
1970年,改为迤萨公社。
1984年,恢复迤萨镇。
2005年7月,勐龙傣族乡并入迤萨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居民委员会驻地迤萨镇西部,西山片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居民委员会驻地跑马路,故名。跑马路社区成立于2002年10月,2005年将跑马路社区、安邦社区和松花社区三个社区撤并为跑马路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2005年12月设立凹腰山社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勐甸:傣语。勐指坝,甸指谷地,意山间坝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勐龙,傣语,勐:坝子,龙:大,勐龙即大坝,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时驻地瘟疫流行,居民外流,后齐心协力重建家园,故名齐心寨。…[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有一位神仙为了观望元江城,发动部下从元阳乌弯一夜用帽子抬土堆山,但是鸡叫停抬,没有实现愿望,寨名就由此而来。…[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黑公系傣语“汇凸”谐音的演化名。汇:困汇,即沟、谷;凸:堆积,汇凸即沟、河边的山丘。…[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昆南傣语,昆:浑,南:水,昆南即浑水,山寨缺水,在箐沟处筑塘蓄积雨水饮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小河系大黑公河中游河段的别名。1956年设乡,1969年改设大队,1984年改设傣族乡,1988年2月改设村公所,2000年改设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迤萨小黄牛干巴是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迤萨镇的特产。红河县生产的小黄牛干巴,色泽红润,芳香诱人,人见人爱,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迤萨小黄牛干巴,最早就是当地傣族和仆拉人(彝族支系)的一种上等食品。他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