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娜姑镇 | 隶属:会泽县 |
行政代码:530326102 | 代码前6位:530326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4 | 邮政编码:654200 |
车牌代码:云D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64.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7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8个行政村 |
娜姑镇因彝语“纳姑”音译而得名。
基本介绍:
娜姑镇位于云南省会泽县西部,东距县城23公里,东接金钟镇、五星乡;南邻大海乡;西濒小江和金沙江,与东川区及四川省会东县隔水相望;北与老厂乡和巧家县蒙姑乡接壤。地理位于北纬26o19'~26o 35',东经103 o 03'~103 o 14',镇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公里,南北纵距30公里。镇政府驻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 o31'东经l03 o09',海拔1920m。系滇、川两省交界的乌蒙山区腹地。
娜姑镇土地总面积264.9平方公里,其中:坝区2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5 %;山区239.9平方公里,占90.5 %。西部边缘为小江断裂带和著名的泥石流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强烈切割,河谷
荣誉排行:
2019年7月,娜姑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文化旅游:
云峰古驿道位于会泽县娜姑镇云峰村委会汛上村至大闸村之间的缓坡上。古道全长6700米。驿道现保存基本完好的一段为云峰村委会汛上村至大闸村之间的2800米。此段驿道呈东西走向,经过汛上村、狮子沟
俗称白雾文庙,位于会泽县娜姑镇白雾街中段。建筑临街而建,坐东北向西南,沿中轴线依次由门楼、魁楼、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大殿、东西配殿,石狮、碑刻等组成建筑群。总分布面积1991.4平方米,占地
又称上水洞。位于会泽县娜姑镇乐里村后小尖山山腰。水洞呈南北走向,全长1023.5米。水洞洞口向南,为打凿光滑的五面石砌筑,顶部呈拱形。高1.62米、宽1.1米。洞口前建有分水闸。闸宽3.1米
原称圣武庙。位于会泽县娜姑镇云峰村东首的川滇古驿道旁。建筑坐北向南,依中轴线建有照壁、山门殿、圣武大殿、魁阁、观音殿组成二进院,占地面积4503平方米。现仅存照壁、山门殿、正殿(中殿)、东西
又名“通海庙”,也称“通海会馆”。位于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6°29′17.0″、东经103°11′31.0″,海拔1964米。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原由山门、
历史沿革:
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堂琅县辖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东川土府辖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为四川东川军民府辖地。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设则补汛(那乌汛),归东川营管辖。
清雍正六年(1728年),“庚戌之变”中,娜姑土目禄良正杀以则塘兵起事,响应乌蒙彝族土酋禄万福叛乱。
鄂尔泰平定禄天佑之乱,在牛栏江东川废六营长、九伙目而置四乡八里,彝族地名全部废止不用。
民国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村居以礼河人工渠畔,取渠水甘甜之意,后演变为“干沟”。…[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辖区内有东川铜商文化古驿道,寄托延续当时的繁荣兴盛之愿望,得名驿兴。…[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村边修一闸塘积水。1970年成立新云大队,属娜姑公社辖。1984年撤娜姑公社设立娜姑区,撤新云大队设立大闸乡。1987年8月1日撤大闸乡设立大闸…[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则”为水沟,“补”为庙,即沟畔庙地。…[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70年设新胜大队,属娜姑公社辖。1984年撤新胜大队,设立石咀子乡,属娜姑区辖。1987年8月1日成立石咀村公办事处,属娜姑镇辖。2000年6月1…[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拖车”意为种谷的地方。1951年设拖车乡属白雾区辖。1970年设新坪大队,属娜姑公社辖。1984年撤新坪大队设立拖车乡,属娜姑区辖。1987年8…[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落水洞旁。据《东川府志》记载:清雍正时期已开始使用“落水硐”(落水同)一名。清代属崇礼乡。1951年设落水乡,属白雾区(四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详细]
白雾村位于会泽县城娜姑镇东南端。白雾村白雾街,是娜姑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形成集镇,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会泽的铜从这里源…[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彝语“乐里”意为出麦子的地方。据《东川府志》记载:清乾隆时期乐里村一名已开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设乐里乡,属白雾区辖。1955年撤白…[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驻讯上,清代建一云峰寺。1951年实行区乡制,设云峰乡,属白雾区(四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七区)设立娜姑区(七区),云峰乡属待补区(八区)辖。…[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委会原驻上石门坎,故名。1951年设横山乡,属白雾区(四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七区)设立白雾乡,属娜姑区(七区)辖。1970年设新桥大队,属娜…[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土地多为红壤地,故名。1951年设立红泥乡,属白雾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设立娜姑区,红泥乡属娜姑区辖。1970年属娜姑公社辖。1973年设红泥大…[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驻绿坪下村,彝语原为“陆得”(绿登),“陆”为城,“得”为宽,意为较大的村寨,后演变为“绿坪”,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前沟水味咸,过去曾熬过盐,故名。1951年设盐水乡,属白雾区(四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七区),设立娜姑区(七区)。1970年撤娜姑区,设立娜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山湾处有一泥水塘,故名。1955年撤白雾区设立娜姑区。1970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撤区并社,设新田大队,属娜姑公社辖。1984年撤新田大队设立牛泥塘乡,…[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东川府志》记载:清乾隆时期干海子一名已开始使用。1951年设干海乡,属白雾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为娜姑区。1970年成立干海乡,属娜姑公社辖。1…[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发”为石山,“基”为铜,“卡”为村,即村居出铜的山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1年设炉房乡,属白雾区(四区)辖。1955年撤白雾区(七区)设立娜姑区(七区),炉房乡属娜姑区辖。1970年撤炉房乡,设立新炉大队,属娜姑公社辖…[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彝语“迤扯”,“迤”为水,“扯”为谷,意思是种谷的好地方,后演化为迤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