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苴力镇 | 隶属:弥渡县 |
行政代码:532925105 | 代码前6位:532925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2 | 邮政编码:675600 |
车牌代码:云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82.8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0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
苴力的“苴”为山梁子的意思,“力”为大的意思,意为住在大山梁子下的村庄;古代写为佐力,后演变为苴力。
基本介绍:
(一)基本情况
苴力镇位于弥渡坝子南端,集镇距县城19公里,南连南涧,东接祥云,县内分别与德苴、密祉、寅街三个乡镇接壤。2005年总人口25243人,总人口中劳动力14822人。全镇有国土面积182.82平方公里,境内森林面积1298880亩,森林覆盖率达47%,全镇有耕地面积17673亩,其中水田7549亩,旱地1012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7亩,最高海拔2658米(五台村委会),最低海拔1400米(水田村委会),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700—710毫米。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包谷、烤烟、小麦、红花、啤大麦、洋芋、白芸豆、大豆;林果有板栗,柑
荣誉排行:
2024年3月,苴力镇入选2024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文化旅游:
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是苴力镇域内儒、道、释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东南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九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南部属城南一乡,西部属城南二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组建云华乡。
1950年8月,云华、万佛2乡合并为第四区。
1958年,苴力与寅街合并为五一公社。
1961年初,从五一公社分出成立苴力公社和密祉公社。
1962年底,撤销公社设区,苴力、密祉合并为苴力区。
1970年,苴力区改为苴力公社。
1984年,苴力公社改为苴力区。
1988年3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苴力系彝语,“苴”为山梁子,“力”为大,意为在大山梁子下的村庄,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初曾属三区,乡政府驻白邑村称白邑乡,1956年建为白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五一人民公社称白邑管理区,1961年属苴力公社称白邑大队,196…[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原有板栗树,名栗子园,村以此为名。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白云寺,得名白云村。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村民永争先进,不甘落后,诸事在先,故得名“先锋”,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处于毗雄河谷,村旁有一片水稻田故名“水田村”,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有一座山,山形错落有致,看似有五个台面故名“五台村”。村委会因此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