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龙壮族乡 | 隶属:师宗县 |
行政代码:530323203 | 代码前6位:530323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4 | 邮政编码:655700 |
车牌代码:云D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76.1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五龙壮族乡由“五洛河”雅化而得名。
基本介绍:
五龙壮族乡位于师宗县东南部,距县城59公里。东与罗平县接壤,南与高良乡隔江相望,西与龙庆乡比邻,北接大同镇,属滇黔桂三省五地洲结合部。铁路从境内北端穿过,324线国道横越境内,以马线省道纵贯全境,县乡村公路交织,形成网络,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乡镇。
五龙乡是一个少数民族乡、农业乡。全乡13个村委会129个村小组,共7260户3.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248人。少数民族壮、苗、彝、回、瑶共11548人,占总人口的38%。全乡总面积476.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37亩,人均占有耕地1.13亩,乡内主要经济支柱有烤烟、水稻、畜牧、油菜、生姜、水果、林业、生姜、反季蔬菜等。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五龙壮族乡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2021年8月,五龙壮族乡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文化旅游:
位于师宗县五龙壮族乡南丹山山腰处。现存驿道由西向东,全长约5000米,依山形多呈“S”形走势,整段驿道全部用青石板和石块铺筑而成,路面宽1.3~3.2米。部分石板或石块上有许多凹槽,椭圆形马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为第八、第九团所辖的部分地区。
1949年,下半河谷区属高良特区。
1973年,撤区改为五龙公社。
1984年,撤公社恢复区、乡制。
1988年6月,改区设五龙壮族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1949年至1950年属五龙乡;1952年设狗街乡隶第四区;1958年设狗街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61年设狗街小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63年设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设五龙乡,属四区;1952年至1953年设新庄科乡,属四区;1954至1958年设五龙乡,属四区;1959至1960年设狗街管理区,属五龙公…[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原名“隆革”,意即狭窄的林地,清康熙年间演化为“鲁克”。…[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委会所在地原为一湖泊干涸后的湖底,地形平整。…[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原名“纳昂”,“纳”为田,“昂”为丫巴,即在形似丫巴的田旁,后演化为“南岩”。…[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原为“棂喂”,意即有虾巴虫的河,清康熙年间演化为“牛尾”。…[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洼桂”,“洼”为塘的意思,“桂”为壮族的意思,意即塘畔的壮族村,后演化为“花桂”。…[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原名“法嘎”,“法”为石岩,“嘎”为村子,意即石山麓的村庄,后改为“法岗”。…[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前属庆云乡;1954年设大厂乡隶第四区;1958年设大厂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61年设大厂小管理区,隶脚家箐中公社;1963年设大厂公社,…[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至1950年属龙庆乡;1954年设脚家箐乡属第四区;1958年设脚家箐管理区,属五龙公社;1961年设脚家箐小管理区,隶脚家箐中公社;197…[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辖区内有上曲祖、中曲祖村,彝语原为“曲觉”,意即地保驻地,清朝中期演化为“曲祖”。…[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彝语“得”指旷地,“勒”为尖山,意即尖山麓的旷地。…[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前属八寨乡;1950年属保太乡;1954年设保太乡隶第四区;1958年设保太管理区,隶五龙公社;1961年设保太小管理区,隶保太中公社;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