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亭旁镇 | 隶属:三门县 |
行政代码:331022103 | 代码前6位:331022 |
行政区域:浙江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76 | 邮政编码:318000 |
车牌代码:浙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04万人 |
人口密度:约2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4个行政村 |
《杨氏宗谱》载,亭旁城隍庙后山,称亭山,杨、包两姓住在亭山旁,故取名亭旁。
基本介绍:
亭旁镇位于三门西南部,是该县的政治重镇、农业重镇、生态重镇和文化重镇。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74省道穿镇而过,甬台温高速岭口站出口距离镇区仅10分钟车程,三门县铁路站地处亭旁镇镇区北侧并设有集散中心。它的形状像一片树叶,三条溪流汇聚,四周是亭山,“两山亭立如天马,双溪旁流若地龙”亭旁名字由此而来。辖区总面积146平方公里,54个行政村,总人口达6万。
亭旁,是浙江红旗第一飘。1928年,在亭旁爆发了震惊浙江的亭旁起义,浙江第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建立,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也在这里竖起。曾亲历三门解放战斗的诸敏将军,把这块土地称为“浙江红旗第一飘”。2018年,亭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亭旁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浙江省现代商贸特色镇。
2022年11月,亭旁镇被确定为浙江省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创建领域为数字文旅。
2022年3月,亭旁镇入选2022年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文旅特色型)。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厅认定亭旁镇为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街道)。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亭旁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文化旅游:
亭旁红色景区亭旁起义,是包定等人在1928年领导的农民起义,展示了二次革命时期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过程。1927年为贯彻“八七会议”的精神,0宁海县委委员包定奉上级指示,以小学教师职
亭旁起义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28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城南10公里的亭旁镇胜和村。原为宁海县衙署。1872年改建成亭山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为亭山高等小学。1927年,
包定故居位于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台州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老区——三门县亭旁镇,是革命烈士、亭旁起义领导人包定同志的故居。包定故居于2011年7月27日由三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
包超然旧居位于亭旁镇包家村教堂巷16号,于1949年建成。包超然,亭旁镇包家村人,任民国第十七绥靖区人事处少将处长。旧居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通面阔18.2米,通进深17.9米,面积325平
丹邱讲寺位于亭旁镇灵凤山南麓。原为三国高道葛玄(164—224年)炼丹之所。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建,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改为丹邱院,北宋祥符中(1008-1016年)赐额丹
历史沿革:
东晋称宁和里。
宋末形成集镇。
康熙四年(1665)为"台州海防分府"驻地。
清代分设宁海县杨家庄、包家庄和任家庄。
民国时期改庄为乡,分属包家、杨家、和任邵乡。
1912年废亭旁县丞署,建亭旁执法分署。
1940年三门建县后,分属包家乡、杨家乡和任邵乡。
解放后,建亭旁乡,属亭旁区。
1958年冬改为亭旁管理区,属亭旁(区)公社。
1961年以亭旁管理区建制亭旁公社,改属海游区。
1962年回属亭旁区。
1968年1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民国《亭旁杨氏宗谱》载,宋景定元年(1260),宁海松坛(今黄坛)杨宁,“字仲和,乃宋朝进士。迨元袭宋,宗族叔应龙(又名杨镇龙)等谋革命,因事不济,避…[详细]
建设中的甬台温铁路三门站就位于亭旁镇附近,包家村环境优美,前临河滩,背衬青山,显得清秀幽静,是亭旁镇农业的大村,也是三门县乃至省城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湜滩。因村西有湜水(系亭旁溪这一段的古称,民国初尚有湜水小学一所),两岸溪滩宽广漫长,故村名湜滩,后演化为石滩。…[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陌更村主要耕作区风水墙外田畈的田塍,朝南北方向的长且大,朝东西方向的短而小,村即以此特点取名陌埂,后演变为陌更。…[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狮岭,古名絮岭,又名四岭,村居狮子山东南麓,有岭西通管溪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蒋氏宗谱》载,南唐末宋初,南京金坛县蒋文通避难来此定居,取名蒋家村。其后子孙众多,一部分迁居于下蒋村,遂称上蒋。…[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上惯称王村。也有说位于山王头东北山麓,故名王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亭林鲍氏宗谱》载,宋初,鲍氏祖先从天台县山头鲍迁居到此。以村位于山前,取名前鲍。后因山洪暴发,村被洪水冲毁,在地形稍高处重建,故名上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任氏聚居,故名任家。清属宁海县南乡任家庄。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任邵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门建县前后仍属任邵乡。1949年解放初属亭旁乡…[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楼氏宗谱》载,隋朝,有一支军队越过天摩山、十六窟,一楼姓士兵留居该岙,故名岙楼。…[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当地《楼氏宗谱》载,明朝,岙楼村有楼延温者,移住村的东边。因该处位于岙楼村前,故名前楼。…[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叶氏宗谱》载,明朝,祖先叶仁祚,从珠岙洋顺村迁居此地。因叶姓聚居,故名叶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位于湫水山脚下,村民姓叶,通称湫水下叶,惯称下叶。由于重名,1982年定名为湫水下叶。清名湫水。…[详细]
邵上村位于亭旁镇东部,距三门县城10公里,离三门火车站500多米,镇政府驻地3公里,下中线穿村而过,毗邻百亩头、邵下村,全村由邵上、江垚、岩头三个自然…[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邵氏宗谱》载,约八百年前,河南邵氏三世先祖,史迁到余姚定居,南宋时,由于金兵南下,复迁至悬渚大林寺,后又转住邵家。因村位邵家下角得名邵下。…[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系马姓村民聚居,故名马村。清属宁海县宁和乡,后改属南乡邵家庄。民国十七年(1928)属邵家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门建县前后属任邵乡。1949…[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所在的山岙,古代盛产柿子,称为柿头岙,后演化为石头岙。…[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朱氏宗谱》载:“唐元和年间,朱欢公从大石前山迁居霞露朱”。朱氏宗祠戏台后壁屏风上题有“霞蒸瑞日上,露润香花开”楹联一副,以颂地名雅美,后演称下…[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卢姓人创住于下路朱村西边,因地形高于下路朱,取名上卢。原石门坑村同姓卢,为同宗后裔。…[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邵姓祖先从邵家分居狮子头山西北山脚根,故名山根邵。…[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吴氏宗谱》载,始祖云卿公于唐末从山阴徙居鹤吴。鹤吴之称是由村前“两鹤兜溪”之地形而取名,后谐音演变为下吴。…[详细]
坝头,旧称霸头。后因村头建有溪坝,改称“坝头”,并沿用为村名,明末,王姓始祖德勤公从宁海东门王定居于此,娶妻包氏,耕读传家,子孙繁衍,迄今已有五百余年…[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金氏宗谱》载,宋朝时,祖先由台城迁此干山,因姓金,故名金干。…[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卢姓始祖迁居子宁和岭脚西岙处,因住房与溪相近,故名近溪,后为地名雅美,改称芹溪。…[详细]
楼下郑村海拔高度约500米,属于亭旁镇的一个自然村。一条5米宽的公路横穿而过,连接亭旁镇区和临海。全村7个村民小组,共100户,100人,其中党员22…[详细]
区划代码:~25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宗谱载,佃石村“四山旋绕,万水回环,岩石多相叠”,叠石之名由此而来。因当地“叠”与“佃”音,遂演化为佃石。1957年建库时,部分村民移迁到此建立…[详细]
区划代码:~27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金姓祖先于唐朝时迁居此地,因村处于四面环山,形像坐落在一块较平坦的山塘中,故名坐塘。清名坐堂。…[详细]
区划代码:~27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因位于挂帘山头麓得名。清属宁海县南乡包家庄。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分水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包家乡。1949年解放初沿用旧制。1950…[详细]
区划代码:~27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所处的山岙界于宁海(今三门)临海两县之间,故名界岙。…[详细]
区划代码:~27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王氏宗谱》载,“奇公于南宋从新昌长潭迁台宁金溪(鲸溪)之口。金溪产铁砂,炼铁、制钉、镰之地也”,故村名铁场。…[详细]
区划代码:~27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梅氏宗谱》载,晋代,先祖梅长者有三子,分立上门、中门、下门三支派。长子烨,立上门,居住中门的西边山脚,故村名西山。…[详细]
区划代码:~27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刘氏宗谱》载,始祖从福建长溪迁居台州府宁海县宁和乡横渡刘,至十六世裔孙刘永操,始居中门。因刘氏聚居,故名刘家。…[详细]
三门县亭旁镇板沸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村,全村共421户,总人口1253人,林业用地1517亩,旱地56亩,水田517亩。经济林包括茶叶122亩、梨树1…[详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目前村内已引进企业15家,年产值8万。村民有60%以上已劳力务工为主,20%的劳动力…[详细]
区划代码:~28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中有一块岩石,形象一支水笕,称上笕头,后演变为枧头。…[详细]
区划代码:~28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梅氏宗谱》载,南宋年间,炳公在杏树头旁看到天生一块奇石,形像宝玺,村遂名玺琳山,后演变为小林山。…[详细]
区划代码:~28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有一户姓叶的人,迁至该山岙居住,遂取名叶家山。…[详细]
区划代码:~29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南宋时,项姓祖先迁居此山上,故名项家山。清名夏家山。…[详细]
区划代码:~29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梅氏宗谱》,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梅盛,桐庐人,令章安,升南昌别驾,知晋将亡,不赴。先迁居丹邱寺,后子孙分迁到此。因该地南面有一条…[详细]
区划代码:~29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福建有个姓韩的人,避难到此,定居后取名韩家。…[详细]
区划代码:~3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高宗南渡时,健跳浮门村陈德长兄弟七人,分迁各地。陈德二迁岭头陈,陈德五到赖岙,见满山林木葱翠,景色宜人,遂在下面的一个山湾内结庐定居,取名下湾。…[详细]
区划代码:~3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赖氏宗谱》载,唐末,黄巢起义时,福建有一户姓赖的人,先迁到南溪乡下岙园,后迁居此岙,村以姓氏取名赖岙。…[详细]
区划代码:~3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宋朝,祖先从福建迁此,以居住的山岗状象大鳌之背,取名鳌岗。清名毛冈。…[详细]
区划代码:~3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祖先自宁海县黄坛竹岭先迁居桥头长林,后迁居此地。因该地四面环山,中间是个滥水湖,后将湖改成田,称为湖芦田。因“湖”与“葫”同音,演称为葫芦田。…[详细]
区划代码:~3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上,外陈、里陈、上钱、徐家所处一带统称岙王。唐末,天下大乱,陈姓先祖从台州东门陈迁来里陈,后分居村外,故称外陈。清代,外陈、里陈村合称陈家。后钱氏…[详细]
区划代码:~3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原有玉溪寺取名。玉溪寺,旧名湫水寺。嘉定《赤城志》记载:“玉溪院,在县东南80里,旧名湫水。唐元和五年(810年),以湫水潭应祷而建。国朝(北宋…[详细]
区划代码:~3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地处牌里门中段山口,故名中口村。庵堂建于中口村旁,故名中口堂。村民迁住中口堂旁,以堂取名。…[详细]
区划代码:~3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前的溪坑边,早年梅树很多,民居其里,故取梅里。…[详细]
区划代码:~3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当地《胡氏宗谱》载。南宋末年,绍兴府会稽县胡一清,因元兵攻入,避难丹邱寺,后迁住此地。当时村上方有一湖,村遂称上湖。清名上胡(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详细]
区划代码:~3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查当地《梅氏宗谱》,宋朝,中门西山梅长者后裔迁此定居,生二子,分居两地,邻村地势稍高称上梅,地势较低称下梅。…[详细]
区划代码:~3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彭姓、赖姓世居所在,故名。清代属宁海县南乡包家庄。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分水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包家乡。1949年解放初沿用旧制。19…[详细]
区划代码:~3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意为何姓、祝姓为主所居住的山岙。清代属宁海县南乡包家庄。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分水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包家乡。1949年解放初沿用旧制…[详细]
区划代码:~3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坑河,据元代,亭旁一个姓杨的人来此钓鱼,见此地有形似笔架的翠绿青山,山麓又有清澈见底的溪坑流水,风景秀丽,定居后,取名坑坞,明朝谐音为坑河。…[详细]
区划代码:~3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原称龙缠山,因山形似葫芦,有田有山,风景秀丽,后改称芦田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