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洛碛镇 | 隶属:渝北区 |
行政代码:500112144 | 代码前6位:500112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1120 |
车牌代码: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7.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5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3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16个行政村 |
洛碛镇因地处长江之滨,上下有两个沙石积成的大坝,称碛宝坝,故名乐碛,后因在水边,演变为洛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由洛碛出去的状元冯时行洛碛镇因在万州被罢官削职,一气之下将原籍“乐碛”改为“落碛”,后演变为洛碛。清乾隆时,洛碛置镇,镇名沿袭至今。
重庆市渝北区辖镇。清乾隆年间建洛碛镇,1958年改公社,1961年置建镇,1987年洛碛乡并入,1993年沙地、太洪2乡并入。位于区境东南部,长江北岸,距区府30公里。面积57.4平方公里,人口5万。洛碛码头为区内最大的航运码头。辖井口、东阳、新屋、山仑、石堰、洛碛、竹沟、土塘、高桥、黔滩、上坝、迎祥、宝华、狮子、快活岭、沙地、花土、青木、土*R、碑垭、八斗、沙*R、干溪、白云、砖房、幸福、共和、桂*R、石桥、堰塘、田长、箭沱、太洪岗33个村委会和街道以序数命名的4个居委会。企业有医药、化工、纺织、食品等业。磺胺嘧啶、氯霉素等畅销欧美,洛碛榨菜远销国外。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蔬菜等。境内观音阁、
2024年7月,洛碛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属枳县。
明代,属重庆府巴县江北镇。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洛碛镇。
1961年12月31日,洛碛镇改为洛碛公社。
1983年,由洛碛公社改为洛碛乡。
1987年2月13日,由洛碛乡改为洛碛镇。
1994年1月,沙地乡、太洪乡并入洛碛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新渝路社区是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该社区整条街都朝向太阳的升起的方向,沐浴在阳光下,寓意面朝太阳,朝气蓬勃,故名“朝阳”。…[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兴隆社区是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说在元末明初,玉珍皇帝建西夏国时,派土寇张坤扼守此关,故名“张关”。…[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位于洛碛镇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位置,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箭沱塆原名沱堤湾。相传,建文帝一行从南京逃出后,沿长江而上,一路东躲西藏,于公元1406年5月,逃至重庆江北太洪岗。取道进入太洪江,走到“沱堤湾”已疲…[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年间建庙“宝华寺”,建村时以寺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屋村、石堰村各取一字,得名新石,设立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桥原系高姓所建,故名高桥。成立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洛碛古镇处于长江边,古镇历史形成了两个平坝,分为上坝和下坝。建村时以“上坝”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原江北县洛碛乡驻地洛碛场,建村时以场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个青龙庙,且该地树木较多,“青木”之名始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坝泥沙多,故名沙地坝。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湾土质带沙,故名沙湾。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861年彭姓居民自建砖房,“砖房”之名始于此,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祈求“幸福”之意,故名。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境内以溶洞为主,溶洞伴有暗河,水中倒影独特,故得名水溶洞。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传说之意,因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显出金身搭救百姓得名老君山,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似一天然的大池塘,得名大天池。建村时以此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条河名叫太洪江(现为御临河),在江边有一小集场,每逢2日、5日、8日赶场,得名太洪场。后区划调整以场为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