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湾镇 | 隶属:博罗县 |
行政代码:441322121 | 代码前6位:441322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52 | 邮政编码:516000 |
车牌代码:粤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6.75万人 |
人口密度:201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原为罗浮山下的一人港湾,因沙河与东江汇合处呈弓状,河床多鹅卵石,故名石湾。
2024年9月,2025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石湾镇位列第992名。
2024年5月,2024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榜单发布,石湾镇位列第405名。
2024年11月,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公布,石湾镇入选。
2024年10月,2024年淘宝镇名单发布,石湾镇上榜。
2024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4年淘宝镇名单,石湾镇榜上有名。
2024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石湾镇人口数量为16.75万人,位列博罗县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
2024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4年淘宝镇,石湾镇榜上有名。
2024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石湾镇为2024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4年10月,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石湾镇位列第307名。
石湾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南端,地处惠州、东莞、增城三市交界、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下设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47个村民小组。全镇党支部60个,党员1526人。石湾镇是博罗县三个中心镇之一。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26.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多万美元,农业总产值2.61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9000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5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2007元,完成国地两税任务4000多万元。2004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完成工商税收5000万元。12个村委会中,村集体年纯收入100万元
石湾镇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隶属南海郡傅罗县。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起义军从福建进入粤东,经过石湾地区进攻广州。
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二王行朝进入广东,沿潮州、惠州、东莞向珠江口撤退,曾路过铁场、石湾。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石湾巡检司,驻在石湾,主管缉捕盗贼等事,石湾正式行政建制。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孙章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
清嘉庆七年(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原为罗浮山下的一个港湾,因沙河与东江汇合处呈弓状,河床多鹅卵石,故名石湾。…[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社区的居民全是水上人家,主要从事水上运输行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是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镇石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地处浮水东支里陂水到西沙河出口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居地南依一片山海,北面是湖泊清湾,河湖光山色,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中岗村落户定居时,由于在村的中心有一个山岗,由于每次发洪水时村民都在山岗及周围避险,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村名来由有其二,其一:部分中原移民开始于宋末明初定居于鸾岗,早期居民耕作因洪水患难导致失收,生活比较困难。但后来有许多白鹤栖息于岭岗(飞鹅岭山),早期…[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窖吓村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名来由有其二,其一:明代因打铁业兴旺,故名。其二:大批中原移民定居铁场于宋代,早期居民,多姓氏相连聚居,经过世代繁衍,各各自建围墙,有岗塔、有围门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朝末年,南雄府保昌县君茹氏父子起兵响应文天祥抗击元将张弘范,力战古岗。后奉檄至新会县涯山取兵。宋亡后滞留于新会县围郡村,石滘村。为避战乱迁来源头落户…[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谢姓于宋真宗初期从南雄迁入,黎姓于宋末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明初蔡姓从增城西山迁来,此地土质属沙壤土,地下有丰富的白色河沙而取名白沙。…[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5月取西埔乡和田心乡的第一个字改村名为西田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时期,姚姓从增城迁来,明初陈,李,张从增城迁来,当地盛产闻名于全国的韭黄,且有中国韭黄之乡之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该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广东番禺地区迁移民聚居而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动员水上人家上岸定居,为渔民建立新村,因与“渔”结下不解之缘,故名渔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