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蓝口镇 | 隶属:东源县 |
行政代码:441625109 | 代码前6位:441625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62 | 邮政编码:517000 |
车牌代码:粤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9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89万人 |
人口密度:9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蓝口地名因地处蓝溪河与东江河汇合处,取蓝溪河出口之意,故称“蓝口”。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蓝口镇人口数量为1.89万人,位列东源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
蓝口镇位于东源东部,东江中上游,是省定的中心镇之一,辖2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196.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万人。 该镇交通十分便利。205国道、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河龙高速公路穿腹而过,东江从东北流向西南,可通行250吨船只,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 该镇资源丰富。镇内现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为17660千瓦;稀土、石英石、磁土、锡等矿产储备量大,颇具有开发的潜力。 近年来,该镇积极实施“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地养地,以地建城,以商旺镇的中心镇建设思路,拉动经济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临近几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实施“外
文化旅游:
咸水塘会议旧址位于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咸水塘。1949年春5月7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二支队领导与国民党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等在该址进行第三次谈判,就起义时间、配合作战及起义后部队改编等问题达成
隋代,蓝口镇为雷乡县县城。
明朝,设巡检司。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属蓝能都归淳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三区蓝口镇、归淳乡,第二区蓝口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属河源县人民政府第二区(蓝口)蓝口乡。
1958年9月,成立蓝口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改设区称蓝口区公所。
1987年,撤区设蓝口镇。
1988年,隶属河源市郊区。
1993年,隶属东源县。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驻地蓝口街镇而得名。1958年为蓝口街道管理委员会,1988年更名为蓝口居委会,此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居委会位于新圩,故名。1997年成立新圩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整个村分布于两边山岗,有长岗之意,客家方言“长岗”与“长江”同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有一座山形似车头状,且村委会驻地车头山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整个村都被山团团围住,村的面积在整个蓝口镇也较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曾道路通畅,运输方便,故名。1958年称地运大队,1983年称地运乡,1987年称地运管理区,1999年经东源县政府批准设立地运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入口处两边山上有石榴花,形成花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有一口很大很长的池塘,位于最角落称角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有一处地方,地势似牛背脊状,中间略高,两边略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该村滨临蓝溪水下游,四边有山山围拢,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260多年前龙川登云人氏迁此落居,居住在山中的一片小平原处,取名老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山清水秀,是人们游玩娱乐之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很好的收成,方言称“很有”为派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全村人都是张姓,故原名张屋沥。后来一位华侨在此教学,希望能够培育出超群的人才,故名培群。…[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地势较低被称为坑,建村时房屋一头平称为齐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小溪坝上从前有许多喜鹊而得名。1958年称鹊坝大队,1983年称鹊坝乡,1987年称鹊坝管理区,1993年称鹊坝村委会,1999年经东源县政府批…[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曾有几口塘,且位于村落的中心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在蓝溪河附近,为防洪水而作的陂头,又称土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四面环山,四甲河从村内流过,由山清水秀而得名秀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以前四周长满柳树而得名。1958年称杨柳大队,1983年称杨柳乡,1987年称杨柳管理区,1999年经东源县政府批准设立杨柳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该处原是草坪岗,有一棵榄树高约十六米,腰围周长六米,枝叶婆娑,掩盖地面一亩,村民在榄树旁建围屋形成村落,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礤头村是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礤下村是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榕树岗蕴藏铁矿,此处成为采矿炼铁的地方,故名。…[详细]
张维湘(1926~1948),河源县蓝口榄子围人。1947年7月参加游击队,分配到邹建领导的江防大队“飞马队”。不久任筹粮组长。1948年11月,张维湘在鹤塘东江边伏击护航敌人战斗中牺牲(原载《河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