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铁场镇 | 隶属:龙川县 |
行政代码:441622112 | 代码前6位:441622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62 | 邮政编码:517000 |
车牌代码:粤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51.9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96万人 |
人口密度:11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30个行政村 |
初五华县王姓铁匠在镇区打铁,称铁厂。因方言厂与场谐音,故名铁场。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铁场镇人口数量为2.96万人,位列龙川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
铁场镇位于龙川县中部,毗邻梅州市的兴宁、五华县,著名的霍山风景区东南面为我镇辖区。广梅汕铁路横贯全镇9个行政村,并设有三级火车站,228省道经圩镇连接兴宁、五华境内的205国道,村村通公路、电话。中国通信、中国联通在我镇均设有发射台,通讯方便。韩江河、洋田河两条河流流经我镇。全镇总面积251.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461万亩,耕地3.5357万亩。辖30个行政村,448个经济合作社,19个企事业单位,3个居委会,总人口73132人。特困户1578户8943人,劳动力38083人,常年外出人口22157人。全镇共有40间中小学校(其中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铁场中学),共有教职工789人
文化旅游:
南粤庵——龙川游击武装活动旧址位于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南粤庵。1939年夏,茅輋村建立党支部,书记曾开明,曾观月、曾毅夫分别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他们以茅前小学为党组织活动据点,并以“小学教员
茅輋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南越山。始建于2002年。坐西南向东北。纪念碑方尖状,三级,青砖砌成,水泥沙浆批挡,总高约8米。碑台边长1.3米,高0.35米。第二级边长1米,高1.
清朝,设铁场约、周洋约。
民国时,改称区或乡。
1949年,为第七区(铁场)。
1952年,为第六区(铁场)。
1958年,成立铁场人民公社。
1975年,析置铁场、石坑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公所。
1987年,撤区设铁场镇。
1993年,铁场镇析置铁场、谷前2镇。
2003年9月,谷前镇、石坑镇、铁场镇三镇合并为一镇,即今铁场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传200多年前,由河东设有几间铁厂,因厂与场谐音,故名铁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是在原石坑镇政府驻地设立的居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是在原谷前镇政府驻地设立的居委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河源市龙川县政府驻地墟郊区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处于韩江河与谷前河汇合口而得名水口,水口谐音瑞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时,祖先希望后人均能厚德载物,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过去土地稀少,村民要在荒地上开垦,开山成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大部分农民居住在韩江两岸,故名。1949年设为梓江村,1957年改为梓江管理区,1958年改为梓江大队,1983年改为梓江乡,1986年改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在清朝时代,由五华县辖,后割给龙川县辖,故名葛州。…[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村时,祖先取其四通亨达之吉祥寓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前流传讴歌盛世,田地收获丰盈,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处于铁场镇的东部而得名。1949年设为铁东村,1957年改为铁东管理区,1958年改为铁东大队,1983年改为铁东乡,1986年改村委会,1989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是指种植“禾”稻的田,取其谐音称为“和”,也喻意着和平、和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韩江东岸,且地势低洼,每逢春天大雨,一大片良田被水淹,看去似一大湖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年间,有一条大河从村边经过,时日变迁河水干枯,只留下坑洼成塘,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2年成立大队,1984年废大队建乡,1987年撤乡建村委会,1989年改管理区,1999年撤区设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期统称义田村,后分为牛形坪村和角布村,合作化时,牛形坪村改为老辉社,取“光”字,再加“丰”字,意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黄田屋老,人多,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1986年改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设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所在地设在凭輋,凭輋村区由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整个村被韩江支流分叉在沿江两岸,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石头湖,解放初成立桥头乡,划片村时人们认为石头湖名字太俗,遂改名龙湖。…[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就在桥头圩内,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1986年改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设村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7年高级社时,前丰和霍丰合并成一个社即双丰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该地周围有36口塘,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1986年改村委会,1989年改为管理区,1999年设村委会,2004年石塘…[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元明间,有一位姓郭的人,在朝廷做官建房于此,故名“郭前围”。后因家境败落,听风水先生所言,改名“谷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点坐落在南北两面的夹径沟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过去,此处是罗姓村民居住,因此处山间的平地多是细长狭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称秀岭村,解放后,中径、茅輋合并为秀中乡,公社化时又分为三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较边远,地处山脚下,地势较高耕地大部分呈梯形,且輋地较多田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铁场管理区,与黎明、社贝合为新和乡,后又分开,为三个管理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前与塘下合为社禾塘,解放后改名为社贝。…[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旧时此地有许多野生黄花,故名。解放前属大洋分乡管辖,解放后并入谷前乡管辖,1958年改属铁场公社管辖,与秀联合为黄花大队,1983年改设黄花乡,19…[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处山景秀丽,与其它村庄相连一起,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