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九和镇 | 隶属:紫金县 |
行政代码:441621103 | 代码前6位:441621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62 | 邮政编码:517000 |
车牌代码:粤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2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75万人 |
人口密度:7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相传九和原名“九墩埔”,后刘和师设店开圩,后人为纪念他,将地名和人名合成“九和”。
2024年4月,2024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创建单位名单出炉,九和镇在列。
2024年3月,九和镇被确定为广东省2025年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九和镇人口数量为1.75万人,位列紫金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
九和镇位于紫金县中部偏南,东北邻瓦溪,东南连九树,西接蓝塘,北毗青溪,南部与惠东县接壤。其前身是1958年10月成立的九和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九和镇。镇政府所在地九和圩光巷街,距县城29公里,距惠州108公里。1998年,全镇有1个居委会、12个管理区,总户数4755户,总人口20986人,其中农业人口19504人。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8600公顷,耕地1066.8公顷。交通便利,惠水公路自东向西通过境内,九和至热水已通柏油公路。境内的热水、幸福两管理区沿河长约1公里的河段成群状分布有许多温泉,有成片的甲鱼养殖基地,还建有温泉度假村,成为全县的旅游景
文化旅游: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九和镇热水村至幸福村之间,占地面积1,100亩是一所集住宿、餐饮、会议、娱乐、休闲、商务、健身、和大型露天温泉功能于一体的豪华乡村温泉度假村。温泉区总面
九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紫金县九和镇九和村。该纪念碑建于2005年,坐西北向东南。是为了纪念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牺牲的九和籍烈士而建造。九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坚持党的领导,
明代,九和属古名都下黄沙杜。
清代,九和属古名都下黄沙约、汤里社。
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九和属第一区下黄砂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为黄砂乡。
建国前,九和称九和市。
建国初,九和属第二区(蓝塘)下黄砂乡。
1952年,九和为第五区。
1957年12月,九和分属九和乡、热水乡。
1958年10月,成立九和公社。
1961年,九和分出瓦溪公社。
1983年9月,撤杜设区。
1987年4月,设九和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49年前,九和称“九和市”。相传原名为“九墩埔”,后刘和师设店开墟逐渐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将地名和人名合称为“九和。…[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委会位于金光仔(又名崩岗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在1956年合作化中,创办“五一社”,始后以“五一”冠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前,九和称“九和市”。相传原名为“九墩埔”,后刘和师设店开墟逐渐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将地名和人名合称为“九和…[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官姓人家首先到此开居,故名。明清属古名都下黄沙社(约)官坑村,民国属紫金县下黄砂乡官坑村,1958年属九和公社官坑大队。1983年属九和区官坑乡;1…[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原名苦竹,因村周围山上生长很多苦竹子而得名,1949年后更名富竹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原称黄砂口,属黄砂社的交通码头,因渡口加上黄沙地名而得名。为紫金九和最重要的水运交通口岸,直至1986年。1949年后称黄砂。…[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称龙田,选取两个中心点的村名:龙颈輋、早田,首尾两字合为新地名。后因与青溪镇龙田村重名,改为龙塘,因龙田有玉石塘村而得名龙塘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地名双螺,因村内有两个田螺形田墩而得名。1949年后改为双罗,因“螺”与“罗”谐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原名汤裡社,因村中有温泉而得名,1949年后改称热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原名下汤村,因处汤裡社的下汤而得名。1957年建高级社时,起名为幸福社,寓意幸福吉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旧时紫金、瓦溪经走马埔至惠东海丰、古道,要途经芫芬的一个山坳,有三间小店,叫“团芬”,亦叫芫芬,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称“磜头”,因地处乌禽嶂山脚下,热水河上游而得名。1949年后改称在上。“磜”与“在”同音,头为上,即上游,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2年,在下村与南坑村合并称在南村。意为居于村的南部,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