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老河头镇 | 隶属:安新县 |
行政代码:130632108 | 代码前6位:130632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12 | 邮政编码:071000 |
车牌代码:冀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0.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11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老河头约建村于明代初期,因老河流至此地,与府河会合,是老河尽头而得名。老河头是片村名称,包括张家村、李家村、贺家村、河西庄、留民庄五个自然村,俗称“五老河头”。
一、老河头镇综合情况概述
老河头镇位于安新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东临安州镇;南连同口镇、芦庄乡;西、北与保定市清苑区望亭镇、臧村镇为界,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张家村、李家村、贺家村、河西庄、留民庄、前亭子、后亭子、姬庄、刘庄、冯庄、席庄、闭大口、石庄、坨上、董庄、胡王庄、东喇喇地、西喇喇地、南喇喇地、北喇喇地、沈南、沈北、东涝淀、西涝淀、前屯、后屯、李良甫庄27个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5602人,总户数13521户,总耕地面积53130亩。老河头镇人民政府位于老河头镇沈北村村北,距保新公路南侧1公里处,1996年由原老河头乡政府和原沈家坯乡政府合并为老河头镇人民政府。
二、
2024年9月,河北省爱卫办命名老河头镇为2025年度河北省卫生乡镇。
老河头镇,因镇政府原驻老河头村得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安新县五区,老河头村历来为区乡驻地。
1958年,建立老河头公社。
1961年,分设老河头,沈家坯、芦庄、中青人民公社。
1984年,改建为老河头乡。
1993年,改置老河头镇。
1996年,沈家坯乡并入。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四太子燕王扫北时,兵马涉水,湿透铠甲,在此晾晒,由此村名“晒甲坡”。后演化为沈家坯。…[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氏三户在此定居,因姓取村名张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三户定居此地,因姓取村名李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袜子头村迁来贺氏三户定居此地,因姓取村名贺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王、白、宋三家在此定居,因地处老河西岸,故取村名河西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山西洪洞一户姓张的逃荒难民,留此定居,因此,取村名留民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石的定居此地,因姓取村名石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居民于明崇祯年间,由本县同口迁来。当时村东南有一条河,河上有闸,闸门常闭,因取村名闭闸口,后演化为闭大口。…[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席氏弟兄两户,在此定居,因姓取名席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张氏一家在此定居,取村名温和屯。后因洪水暴发,村庄被淹,居民迁到附近一块高地重建家园,取村名坨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安州城西十里有一长亭,为州官迎送上司所设。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张、李二户定居亭南,因取村名前亭子。…[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安州城西十里有一长亭,为州官迎送上司所设。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梁、宋、刘三户定居亭北,取村名后亭子。…[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姬氏一家,在本县膳马庙居住。三年后,又迁来此地,与当地李氏一家共居。当时村名乐家庄,后只剩姬氏一家,改村名姬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氏兄弟两户定居此地,因姓取村名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冯氏兄弟定居此地,因姓取村名冯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胡、王两家在此地定居,因姓取村名胡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一家姓董的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姓取村名董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因当时该地一片积水,居民以打鱼为生,遂取村名拉鱼地。后演化为喇喇地。1940年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喇喇地,…[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因当时该地一片积水,居民以打鱼为生,遂取村名拉鱼地。后演化为喇喇地。1940年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喇喇地,…[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因当时该地一片积水,居民以打鱼为生,遂取村名拉鱼地。后演化为喇喇地。1940年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喇喇地,…[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因当时该地一片积水,居民以打鱼为生,遂取村名拉鱼地。后演化为喇喇地。1940年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喇喇地,…[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沈南村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老河头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有兄弟俩,兄名李良,弟名李甫,来此定居,故村名李良甫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有刘、苏二户从山西迁来此地,因水害不断,形成洼淀,村庄自然分隔,该村位于洼淀东边,故名东涝淀。…[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有刘、苏二户从山西迁来此地,因水害不断,形成洼淀,村庄自然分隔,该村位于洼淀西边,故名西涝淀。…[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五户人家在此定居,村名称屯。后由于自然分隔,成为两个屯。该村位于南边,故名前屯。…[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五户人家在此定居,村名称屯,后由于自然分隔,成为两个屯。该村位于北边,故名后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