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冶镇 | 隶属:登封市 |
行政代码:410185105 | 代码前6位:41018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92万人 |
人口密度:约51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个社区、29个行政村 |
唐太和四年(830),白居易任河南府尹,来此地巡察,令民众以煤代木烧陶、冶铁,设立市场后渐成集镇,初名陶冶镇,后因冶铁业比制陶业规模更盛,改称大冶镇。
大冶镇隶属登封市,地处嵩山东麓,位于郑州市西南64公里,登封市东南25公里处,全镇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总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7.8万。境内煤炭、铝矾土、蓝矸石、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槐下公路贯穿东西,大景公路沟通南北,与近百条镇级公路纵横交织,联结了全镇各村、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冶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向阳煤矿、王楼煤矿、二耐公司、嵩山磨料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二耐总厂的低蠕变莫来石、活性镁铝尖晶石等产品,获部、省优奖,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几年来,该镇按照“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多年发展
2024年10月,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大冶镇位列第619名。
2024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大冶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24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大冶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24年7月,大冶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西施旧石器遗址坐落在洧水河上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在现代耕土层之下发现了3米厚的从全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地层堆积,其中属于马兰黄土堆积的②C层偏下部发现了厚度约60厘米的密集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根据
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约16公里的大冶镇西刘碑村西的石淙河畔,题记摩刻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宽3.7米,楷书,繁体字,字径四厘米,分三层刻制,3
东施村戏楼位于登封市大冶镇,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4年10月,东施村戏楼被公布为第三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为陶冶镇。
明为大冶保。
清为大冶里。
1912年沿清建制,后为第四区。
1936年为第二区。
1948年为第六区。
1958年曾为前进公社,后定名大冶公社。
1961年复为第六区。
1962年复为大冶公社。
1983年改设大冶乡。
1993年改置大冶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位于大冶镇区南部,原名南街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因县内行政村重名,改为冶南村。2024年村改居。…[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老井社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弋湾社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施社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刘碑社区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位于大冶镇区东部,原称东街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因县内行政村重名,改为冶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大冶镇区西部而得名。原名西街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因县内行政村重名,改为冶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岗岭产燧石,击铁可生火,民称燧石为火石,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处沟壑纵横交错,地凹而多松树,起名松凹,后觉名俗,以嵩山之势,定名嵩华,今称松华。…[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此地冶铁业兴盛,称铁冶谷,清初以姓氏取名史家沟,清末翻沙业兴起,易今称。…[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过去此地山清水秀,景色优雅,故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一全神庙,北距大冶镇2.5千米,故称五里庙,也称南五里庙,简称南庙村。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因县内行政村重名,改称五里庙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古时此地河上架板成桥而得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时河湾处有古塔而取名塔湾村。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从密县周渡口迁来一户周姓人家,初经商,后定居在香山下,定名周山。…[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吴姓姓氏而得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解放后…[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陈家沟村位于大冶镇区东北2千米处,1996年7月从弋湾村分出,因陈姓居多,沿沟而居,名为陈家沟。…[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砂锅洞,在镇区东北4千米处,以居民从事砂锅烧制而定名。1964年此地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修地堰之事被《河南日报》刊登时,当时开有一粉坊,故报纸刊…[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沟河边有一水井,水从石缝流出,常年不断,供方圆几里的村民吃水,因此得名沁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王姓人家聚居于此而得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一王姓在此建一楼,叫王楼。又因此村在山岭之首,又称石岭头。原称王楼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因县内行政村重名,改今称。…[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前此处有一座星星庙,村在沟中,民称星星沟,后改名新兴沟。…[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过去村内开设鞭炮作坊而得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古时建马鸣寺,村一大户舍地献料,被尊为施主,庄称施村。因村居西施村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大路北村位于大冶镇区西北,古时大冶通往登封大路之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建在刘碑川东北出口处而定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温姓及当地地形而定名。明属大冶保。清属大冶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县设八个区属第四区。1936年前后,县划为三个区署,属第二区。1948年登封县…[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曹村,又名曹家湾,1957年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杨兰春在此体验生活,创作出现代豫剧《朝阳沟》。后改村名朝阳沟。…[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前此处为集市,设有柿行,行南建村为前柿行;行北建村为后柿行,久呼成柿杭。…[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前此地为集场,有柿子行,称作柿行,因在后柿行南,故称前柿行,有志之士听之不雅,后得名为前柿杭。…[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上徐庄,因明末李际遇到火烧东刘碑绅士李之茂舅父家宅,全村被大火烧毁,仅剩庄头徐姓一家,后又在村原址建村庄,称庄头。后因重名,位于登封市东部更名东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北齐天宝八年(557)豫州刺史刘碑率刘氏族人等在此建寺,刻立造像碑,称刘碑寺。位于寺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73年大冶公社修建朝阳沟水库时,将库区卢店公社张家门村油坊门第五生产队村民迁此建村而定名。…[详细]
垌头村隶属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距登封市区25公里,距镇区9公里,永登高速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村落临水而居,背山面水,石淙河绕村而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