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白衣阁镇 | 隶属:范县 |
行政代码:410926108 | 代码前6位:4109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0.9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5.19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4个行政村 |
白衣阁原名青塚村,含义有二:一据白衣阁村志记载:明宣德二年(1427),洪水泛滥,溺亡青岁之人多葬村北,坟墓众多,故名青塚村。另说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建村,此处有一大墓,长满青草,名青塚村。清初为避“清”讳,以村中有白衣菩萨阁亭(内塑白衣菩萨像)为据,改称今名。
范县白衣阁乡地处范县新区南大门,南与杨集相连,西与王楼接壤,东与孟ノ??凇e??ü??纷莨嵛蚁纭⑼跽殴??泛峥缇衬冢??下ズ印⑿裂罡汕??┰骄衬冢??凶欧岣坏乃????试春捅憷??慕煌ㄌ跫??H????4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总人口3.2万人,耕地4.9万亩。乡政府驻地白衣阁村。
白衣阁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大豆、水稻、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花生、蔬菜、砀山梨、苹果等为主。近年来,白衣阁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白衣阁乡的实际,牢固树立“强农固本,发展经济”的思想,认真抓好了涝洼地的治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全乡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98年,全乡实现了“井
文化旅游: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位于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旧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41平方米。1946年9月27日,晋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司令部在此驻扎。10月,刘、邓--率部发起陇海路段反击战和
1949年属平原省濮县四区。
1952年属山东省濮县四区。
1956年属山东省范县马陵区。
1958年属山东省范县杨集公社。
1964年范县由山东省划归河南省,析濮城区部分村庄设立白衣阁区(因区址在白衣阁)。
1968年成立白衣阁公社。
1983年改设社衣阁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白衣阁原名青塚村,含义有二:一据白衣阁村志记载:明宣德二年(1427),洪水泛滥,溺亡青岁之人多葬村北,坟墓众多,故名青塚村。另说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至…[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白衣阁原名青塚村,含义有二:一据白衣阁村志记载:明宣德二年(1427),洪水泛滥,溺亡青岁之人多葬村北,坟墓众多,故名青塚村。另说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至…[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白衣阁原名青塚村,含义有二:一据白衣阁村志记载:明宣德二年(1427),洪水泛滥,溺亡青岁之人多葬村北,坟墓众多,故名青塚村。另说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至…[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天启年间,村民自北京北部大江位村迁此,因此处有一片杏树林,而取村名杏林村。后随着村庄逐渐扩大杏树被砍伐改建为民房,又因村中有一大户在村旁开有一店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曾用潘黄缎村、牛头村、牛头寺村,唐末从山东梁山有一条大路由此村通过,两侧栽植柳树到此为止,故得名柳行头。1980年,柳行头分为柳东、柳北、柳西三个行政…[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白衣阁原名青塚村,含义有二:一据白衣阁村志记载:明宣德二年(1427),洪水泛滥,溺亡青岁之人多葬村北,坟墓众多,故名青塚村。另说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至…[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天启年间,村民自北京北部大江位村迁此,因此处有一片杏树林,而取村名杏林村。后随着村庄逐渐扩大杏树被砍伐改建为民房,又因村中有一大户在村旁开有一店铺,…[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天启年间,村民自北京北部大江位村迁此,因此处有一片杏树林,而取村名杏林村。后随着村庄逐渐扩大杏树被砍伐改建为民房,又因村中有一大户在村旁开有一店铺,…[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陈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陈家牌坊迁来,因当时有楼房故名陈楼,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西陈楼。…[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殷庄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殷姓人最早在此定居,而得名为殷庄。…[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命名张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张庄乡重名,此方位又位于白衣阁乡东部,按方位,更名东张庄,后惯叫东张。…[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吴姓由本县西吴庄迁来,仍名西吴庄。1981年因重名更名西吴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吴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为吴庄,后按方位改名为东吴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钱庄、樊庄、姜庄于1949年合村,故得名钱樊姜。…[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曾用潘黄缎村、牛头村、牛头寺村,唐末从山东梁山有一条大路由此村通过,两侧栽植柳树到此为止,更名为柳行头。1980年柳行头分为柳东、柳西、柳北三个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唐末建村,先后称潘黄段村、牛头村、牛头寺村,唐末从山东梁山有一条大路由此村通过,两侧栽植柳树到此为止,故得名柳行头。1980年,柳行头分为柳东、柳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传清代建村时村中有赵姓人为官,取名赵庄村。约在1915年前后,分为东西两庄,此庄居东,故名东赵庄。…[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传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时村中有赵姓人为官,故得名赵庄,后分为东西两庄,此庄居西,故名西赵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初年辛姓由本县辛庄迁来,仍命名辛庄,后以方位更名北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焦姓于清初,由本县杨集乡前马桥迁来,取名焦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韩氏最早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韩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按其方位,故改名为北韩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居于张庄之北,而取名北张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明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叫陈家大楼,后因皇帝路过这里,喝到后街水井的水很甜,又看到紧靠村庄东西南北四路很像井字,命名为甜水井。…[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取名胡楼村。…[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末从附近各村迁来,因是杂姓,取名新庄。后讹为辛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辛庄集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朱氏于清乾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朱庄,由于村南有一朱庄,此村在后,故改名后朱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清初从北王庄迁来一户,从北王庄古庙迁来二户,因四户都姓王,取村名四王庄,后演为司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孙姓由山西老鸹窝迁至白衣东南临黄集,后迁至临黄集东南2千米处以姓氏取村名孙楼。…[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读史方舆纪要》载:后魏析置临黄县,以南临黄河而得名。此地原为临黄县城故址。至宋代临黄县撤销,逐渐衰落为普通村庄。后分为南街、北街两个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读史方舆纪要》载,后魏析置临黄县,以南临黄河而得名。此地原为临黄县城故址。至宋代临黄县撤销,逐渐衰落为普通村庄。后分为南街、北街两个村。…[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刘姓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以姓氏命名刘屯。…[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为朱庄,后又一支朱姓迁来,在村北建村,亦名朱庄,为区分两村,故称为前朱庄。…[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本村代姓于嘉庆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代庄。…[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当时史姓人比较多,并有集市,取村名史雍集,后讹为时雍集。…[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四合村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郑、王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取村名郑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命名孙家庄。1981年因重名,按其方位定地名为西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家谱记载,李氏族人于明洪武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定居,因距濮州城十八里,并开有药铺一个,而得名十八里铺。…[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董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取名为董楼。…[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有丁姓定居在此,故称丁家庄,后简称为丁庄。…[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清丰县草场村,后又迁到此地,以姓氏取名于楼,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于家楼。…[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郭氏由山西洪洞县郭家楼迁来,以姓氏取名郭家庄,后习惯称郭庄。…[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嘉靖年间,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为吴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