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张庄镇

地名:张庄镇隶属范县
行政代码:410926107代码前6位:410926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93 邮政编码:457000
车牌代码:豫J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49.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94万人
人口密度:593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55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张氏家谱记载,张庄原名西乡村。明崇祯年间,张姓为避祸迁来,后因遍植白杨树于村北,名曰白杨树张庄。后因重名,又以此村居前,得名前张庄。

荣誉排行:

202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张庄镇榜上有名。

基本介绍:

范县张庄乡位于范县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北、西、南三面分别与高码头乡、龙王庄乡、陆集乡相邻。东南部及东部滨临黄河,与山东鄄城县苏阁乡、李集乡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台前县清水河乡接攘。黄河在本乡呈西南、东北流向,临黄堤贯全境,将全乡匀分为滩区和非滩区两大部分,乡政府驻临黄堤北前张庄村。

全乡辖区面积75000亩,可耕地面积39456亩。全乡共分为五个管区、55个行政村,其中滩区村22个,非滩区村23个,全乡总人口34491人。

张庄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改革开放前除农业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改革开放给张庄乡注入了活力,使张庄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全乡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

+查看详细张庄镇概况>>

历史沿革:

1949年为平原省范县二区。

1952年为山东省范县二区。

1956年改称山东省范县张庄区。

1958年春改设张庄乡,9月改称张庄管理区,同年冬改称张庄公社。

1963年复称张庄区。

1964年复称张庄区,属河南省。

1968年复称张庄公社。

1983年复称张庄乡。

2024年改置张庄镇。

单拐革命旧址(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
千安社区

区划代码:~1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2024年由《范县人民政府关于张庄乡千安社区、凤凰社区设立居委会的批复》(范政文【2019】101号)批准成立。以搬迁户数及美好寓意而得名。…[详细]

凤凰社区

区划代码:~1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传承美好的传说,群众向往吉祥如意的生活,故名。…[详细]

前张庄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张氏家谱记载,明末张姓为避祸迁来,因遍地白杨树于村北,因得名白杨树张庄。后分为前张庄、后张庄,此庄在前,而取名前张庄。…[详细]

西李庄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从本县付金堤村迁来建村,取名西李庄。…[详细]

范自富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范自富是一个人名,原居范堂,清初迁居此地,为纪念他取名为范自富。…[详细]

黄吕庄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吕氏居住故叫吕庄,后姓黄的搬迁来此,改名为黄吕庄。…[详细]

吕楼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吕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吕楼。…[详细]

王庄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末王氏有一老人,手指很硬,像虎爪,人称绰号虎爪王,以人名取村名王庄。解放后,为和东边的王庄区别改为西王庄,现称王庄。…[详细]

张弓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姓于明代中期由阜南县张大庙迁来,以村内名人张建弓命名为村名,后简化为张弓。…[详细]

后张庄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有大片白杨树,村名叫白杨树张庄,后称张庄,为与前张庄区别又改村名后张庄。…[详细]

段楼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段氏于明洪武年间迁此地,因后有范段楼村,而取名前段楼,后惯称段楼。…[详细]

张万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氏家谱记载,清末从本县张大庙村迁居此地,以人名张中万命名此村,后贯称张万村。…[详细]

葛楼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洪武年间,葛姓由本县葛口村迁居此地,因定居时有一座古楼,而取名葛楼。…[详细]

范堂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于此,当时叫范村。后村中建一庙堂,改为范堂。…[详细]

于集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郓城县八里湾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为于集。…[详细]

范祝庄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名为祝庄,明末范氏兄弟由老范庄迁居至此,改名为范祝庄。…[详细]

前李楼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于明初迁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李楼,后来兄弟分居,此村居前,故名前李楼。…[详细]

四合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四合村由刘庄、白庄、赵庄、西丁庄四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故得名四合村。…[详细]

罗口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罗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东省东平县罗楼迁居此地,因当时是河渡口,而取村名为罗口。…[详细]

东陈楼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陈楼原村名叫陈窑,因有一大户盖起楼后,而改名陈楼。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名为东陈楼。…[详细]

闵子墓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闵子骞,春秋末期人,幼年聪明伶俐,待人和善,孝敬父母。孔子对此深表赞赏,曰“孝哉,闵子骞,”因村内有闵子骞墓,而取名闵子墓。…[详细]

王德龙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德隆是明初一位名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人名取村名王德隆,至今。…[详细]

杨堂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姓自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因此地有一座庙堂,而取村名为杨堂。…[详细]

后李楼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李氏自明初从山西迁居此地,位于前李楼后,故取名为后李楼。…[详细]

江庄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江氏族人从本县后郭坊迁来,以姓氏取村名为江庄。…[详细]

孔庄村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建于明初,村名为前郭坊。后孔姓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村,因孔姓较多,更名为孔庄。…[详细]

冯潭村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冯姓于明末由濮阳县冯堤口迁来建村,因村内有一大潭坑,水深常年不干,以此取名冯潭。…[详细]

大李庄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族谱记载,李姓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阳谷冉庙,明末又从阳谷冉庙迁到现址村名杓李,后改名叫大李庄。…[详细]

崔楼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崔姓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崔氏比较富裕,分东西楼院,故得名为崔楼。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因重名改为大崔楼。…[详细]

夏庄村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氏家谱记载,明初由山东郓城位家路口迁来,原址旧城东3华里,村名三里台,后因水灾,整村搬迁现址,以姓氏命名为夏庄。…[详细]

西白堂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白姓于明代中期,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位于范县旧城南边,取名为南堂,后以姓氏更名为白堂,再后分成两个村,此村居西,故名西白堂,至今。…[详细]

东白堂村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白姓于明中期,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位于范县旧城南边,取名为南堂,后以姓氏更名为白堂,再后分成两个村,此村居东,故名东白堂,名称至今。…[详细]

于庄村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由山东郓城县于楼迁来,以姓氏取名于庄。…[详细]

杜吕庄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最初由杜庄和吕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吕氏于光绪年间由山东古城西仓迁来,取名为吕庄。杜庄由本县旧城西北街迁来,取名为杜庄。故取名杜吕庄。…[详细]

旧城村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汉初设范县,治所驻今址。《水经注》载:“杜预《释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也。又东南经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明洪武十三年(1380)县城圮于河,…[详细]

王英庄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梁山好汉王英迁居此地,后人以王英之名叫做王英庄。…[详细]

东辛庄村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多数姓辛,命名辛庄村,后因地理位置改为东辛庄。…[详细]

双庙朱村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氏清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东并排两座庙,而命名双庙朱。…[详细]

蒋庄村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命村名为蒋庄。…[详细]

李菜园村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氏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因此地榆树较多,李氏在此种菜,取名榆菜园,后菜园增多,改名为李菜园。…[详细]

朵庄村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朵姓于明洪武年间在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乡赵营遭难,来此地躲避灾难建村,因“朵”与“躲”谐音,故名朵庄。…[详细]

前房庄村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本县房麻口迁居此地,因位于后房庄北边,以方位命名为前房庄。…[详细]

后刘楼村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东平,二迁东阿,三迁汶上,又迁此地,后因同相邻的陆集乡刘楼村重名,因居后,而更名为后刘楼村,至今。…[详细]

蒲笠崮堆村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徐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此地有一大土堌堆,形象蒲笠,所以叫蒲笠堌堆。…[详细]

后房庄村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本县房麻口迁居此地,因位于前房庄北边,以方位命名为后房庄。…[详细]

田老庄村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因人多不断外迁,改名田家老庄,惯称田老庄。…[详细]

凤凰岭村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孙氏家谱记载,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因此处地势高如丘陵,传说是个落过凤凰的宝地,故名凤凰岭。…[详细]

赵庄村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赵姓于明初从王英庄迁来,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详细]

路庄村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路氏家谱记载,路姓清初由宁阳县迁来,以姓氏命村名为路庄。…[详细]

杨楼村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姓于明初由山西迁来,村名杨海子,后村里建起楼房改名杨楼。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北杨楼。…[详细]

许楼村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许氏家谱记载,于清道光年间,由本县坑西许楼迁来,村名仍叫许楼。…[详细]

储洼村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地势低洼,储姓建村,而取名储洼。…[详细]

杨沙窝村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姓于明代中期由山西迁来,因该地为黄河故道,淤积沙土严重,且是风沙回旋之地,以姓氏及地貌取名杨沙窝。…[详细]

江楼村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江姓先祖于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时由福建省双江楼随驾(运粮官)来此定居,以姓氏及原村名,取村名为江楼。…[详细]

南高庄村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于青州郓北择滩水南岸高楼村迁来建村,因地势偏高,定为高庄村,至今。…[详细]

官路村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中期,从本乡凤凰岭村迁于此,因东昌府到曹州府官路经此,故名“官家路”,简称“官路”村至今。…[详细]

张沙窝村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中期张姓由山西迁来,村名石佛寺,后因黄河改道,地貌沙化严重,沙土较多,以姓氏及地貌更名张沙窝。…[详细]


还有8个地名与张庄镇同名:

查看全部9个张庄镇>>


以下地名与张庄镇面积相当:
到张庄镇必去著名景点

张庄镇相关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