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连乡 | 隶属:淮阳区 |
行政代码:411626205 | 代码前6位:4116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2.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9.3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00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据《连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连氏家族最早迁入鹿邑县东十二里太清宫,当时灾祸不断,民不聊生,由于生活所迫,连氏父子四人外出谋生。长子流居在漯河,次子流居鹿邑西邱集,三子流居淮阳东8.5千米小庙旁安家落户,取名连小庙。后人丁兴旺,改称大连。
大连乡位于淮阳城区东部9公里,面积92.5平方千米,辖32个行政村,189个自然村,人口9.9万。因乡政府驻地大连村而得名。有枯河、狼牙沟、新蔡河流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粮台古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晚期大型楚墓马鞍冢车马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期的貊王冢、大汶口文化磨旗店遗址等。近年来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村镇、全省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济作物以种植优质花生、大蒜、山药、大棚蔬菜、绿化苗木等为主,境内企业以木材加工、童车制造、防盗门制造、农产品加工、储运为
2024年12月,2024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大连乡榜上有名。
1946年属淮阳县第六区。
1956年设立大连中心乡。
1958年改为大连人民公社。
1962年改为大连区。
1964年复称大连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大连乡。
2024年属淮阳区。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连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连氏家族最早迁入鹿邑县东十二里太清宫,当时灾祸不断民不聊生,连氏父子四人外出谋生,由于生活所迫,长子流居在漯河,次子流居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孔氏村民迁此建村居住,因筑有寨墙,故取村名为孔寨。…[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陈姓在此居住,因土地比较低洼,每逢下雨,水都是很深,故取名为陈洼。…[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李姓村民先祖迁此建村落户,后盖有楼房,故取名李楼。…[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陈州三兄弟,三兄弟为了生活需要分开,一人就在郭寨安家立业,为了防止土匪,他率领家人把他们村打上土墙,故取村名为郭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代姓两兄弟代望南、代望北从鹿邑县任集代老家迁来建村居住,因村后有三皇庙,故取村名为代庙。…[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谷瑛池。1966年谷姓迁此建村居住,故取村名为谷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青、连两姓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青连庄。1949年属淮阳县第六区(文兴集)。1958年设青连大队,属大连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青连村民委员会,属大连乡。…[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原是杨氏的屯粮处,这里有前、后两屯,后同时吉屯,故取名杨吉屯。…[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林氏村民迁此建村居住,因多数是大户,并盖有一楼,故取村名林楼。…[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年间孙姓从淮阳城区迁来此地建村居住,故取村名为孙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齐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到于桥南边齐杨庄。清宣统年间又从齐杨庄迁此建村居住,因当时村中齐姓较多,故取名齐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时苑姓、王姓、余姓同住此村,后苑姓有一大户在此盖有楼房,故取村名为苑楼。…[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建村,因王姓较多,四周又被河流包围,修有寨墙,故取村名王寨。…[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赵、肖两姓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取名肖赵楼。后肖姓移居外地,更名为赵楼。…[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年间邢氏从郸城县汲冢乡张楼迁此建村居住,故取村名为邢吉屯。…[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住,取名周庄。…[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徐姓迁此建村,为防匪患在村内修寨墙,故取村名为大徐寨。…[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中和三年(883)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秦宗权合兵数十万,挖长壕五周百道,围陈三百日。扎营筑寨,当地群众取名黄巢寨。还因黄巢曾在此与起义军秦忠权会师合兵…[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称小陈庄。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从城南关田水井迁此一大户陈少堂,在村边种有一片竹子,故更名为陈竹园。…[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叫张偶庄。后赵姓从陈庄迁此建村居住并修墙挖沟,故改村名为赵寨。…[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段姓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逃荒来此建村居住,因段姓较多,又都在一块儿,故取村名为段屯。…[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龚姓村民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建村,为出入方便,在村东南建一座桥,取村名龚桥。…[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朱同路口是水浒传英雄为联络天下英雄设的点之一。村西北有一庙,庙里就是孙二娘的店址,村里有朱李两姓,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来此修建的庙,故名朱同路口。明代,朱…[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曹氏来祖从刘振屯曹李集迁此建村,取村名为曹庄。…[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吴氏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人丁兴旺,故取名为大吴庄。现吴氏绝嗣。王氏清代初期从王老家迁入此村,但村名仍用大吴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明代朱姓村民祖先从山东单县讨饭来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朱庄。后因庄大人多,故更名大朱。…[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孔姓迁此建村落户,后发富盖有楼房,故取村名为孔楼。…[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清嘉庆年间李氏来祖从该乡大朱村委会大李庄迁此建村,因建村时以土谷堆成房屋,故名土谷堆李庄。后简称谷堆李庄。现演变为谷堆庄。…[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老鹰吴庄。吴姓最早建村,因村西有一片树林,林中有许多小鸟,老鹰很多,故名老鹰吴庄。清光绪年间吕庄迁此因姓吕会磨油,买油的人多,都成吕家油铺,久而久…[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董姓村民来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凤凰冢旁建村,取名董庄。清康熙五十年(1711)董姓为压地气在村中间建一座阁楼,把村一分为三,分别为西董阁、前董阁和…[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年间周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为了便于生活,在村西建了一座桥,因桥非常高而又雄大,其中还有一段,麻雀在桥上下蛋,在空中就孵化出了小麻雀,落地…[详细]
淮阳黄花菜双层六瓣,七芯健全,鲜菜色泽黄绿,干菜色泽黄褐,菜条肥厚,油分充足,香气浓郁。 淮阳黄花菜以优良的品质而著名。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化验,黄花菜蛋白质含量≥14.0%,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