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常村镇 | 隶属:辉县市 |
行政代码:410782105 | 代码前6位:41078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68万人 |
人口密度:约51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5个行政村 |
明初常姓迁此建村,故名。
辉县市辖镇。1958年设常村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7.5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4.1万。卫(辉)方(庄)公路过境。辖常北、常东、常西、荒里、古章、百间寺、沿东、沿西、沿北、石圪节、冯窑、周卜村、固东、固西、固南、毡匠屯、赵凝屯、北陈马、东杨庄、王村铺、申屯、西连岩、井沟、罗池、郝凹、宰坡、燕窝、万桑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制药、采石、制砖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林果产品有山楂、柿子、苹果、泡桐。
2024年12月,常村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9月,2024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出炉,常村镇上榜。
202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常村镇2024年—2024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明属卫辉府。
清属辉县第二区。
1912年属第六区。
1945年属新辉县杨闾区。
1948年属辉县第五区。
1958年成立常村公社。
1983年设常村乡。
1988年撤辉县设辉县市,属之。
1994年改置常村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80年因常村大队划分,该大队位于常村东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80年因常村大队划分,该大队位于此村西部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80年因常村大队划分,该大队位于常村北部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郭姓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郭姓迁居古章后,分出一支迁此,因建村时一片荒芜草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郭姓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9),郭、康、候三姓由山西洪洞古章村迁此,协商仍用古章之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此处曾有一寺院,房舍百余间,为隋开皇年间(581-601)建。明嘉靖七年(1528)重建,建村后以此取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碑载:明嘉靖年间(1522),以姓氏取名阎村。后因阎姓人丁失他姓移居,且建村在大沟两沿,设有旅店。崇祯二年(1629)改称沿村店。清道光年间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碑载:明嘉靖年间(1522),以姓氏取名阎村。后因阎姓人丁失他姓移居,且建村在大沟两沿,设有旅店,崇祯二年(1629)改称沿村店。清道光年间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碑载:明嘉靖年间(1522),以姓氏取名阎村。后因阎姓人丁失他姓移居,且建村在大沟两沿,设有旅店,崇祯二年(1629)改称沿村店。清道光年间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在华山余脉的石圪节东侧,故名。1948年为石圪节村公所,属辉县第五区。1958年为石圪节大队,属常村公社。1983年为石圪节村民委员会,属常村乡。1…[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冯姓最先在此挖窑定居,故名。1948年为冯窑村公所,属辉县第五区。1958年为冯窑大队,属常村公社。1983年为冯窑村民委员会,属常村乡。1994…[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周文王曾在此让人卜卦,建村后以此取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称固围村、固巳村,后简称今名。因处固村东部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称固围村、固巳村,因处固村南部,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称固围村、固巳村,后简称今名。因处固村西部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周武王伐纣时,将牧野大战后俘获的将领在此斩首,建村后以此取名斩将屯。清时,秀才艾石秋嫌不吉利,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7)辉县志称赵宁屯。清光绪年间(1975-1909)易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北宋时,此地曾驻北马队,建村后以此取名北马队。明万历年间(1573-1620)时演变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以姓氏得名杨庄。因与百泉镇杨庄村重名,于1982年经上级批准易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北王村。后因在此设铺(邮递驿站),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嘉靖年间,申姓在此建村,取名申家屯。后简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山岩相连,且坐落在卫辉市所管辖之东连岩西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此地有条山沟,两侧荆棘丛生,人们来此割荆,发现一眼自然水井,就陆续来此定居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末清初,罗姓在此定居,修一吃水池,取名罗家池。后简称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6),郝姓来此定居,且居住在低凹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宰姓在此山坡定居,故名宰家坡。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因此处有一大桑园,明洪武年间,名桑园村。清康熙年间,易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四周岗峦起伏,形似燕窝,故名。1948年为燕窝村公所,属辉县第五区。1958年为燕窝大队,属常村公社。1983年为燕窝村民委员会,属常村乡。1994…[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水库修建而搬迁于此。2010年为磊山村民委员会,属常村镇。…[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位于党子口得名。因水库修建而搬迁于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位于王井得名。因水库修建而搬迁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委会位于胡坡得名。因水库修建而搬迁于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24年为侯家坡村民委员会,属常村镇。…[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2024年因水库修建而搬迁于此,为沿江村民委员会,属常村镇。…[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2024年为仓房村村民委员会,属常村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