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二安镇 | 隶属:内黄县 |
行政代码:410527107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7.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35万人 |
人口密度:约58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后安化城。据村内墓碑载:原名夜王城。传清咸丰十一年(1861),农民起义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路过此地,百姓安然无恙,故将村名改为安化城,前安化城、后安化城是以方位得名,后简称前安、后安。1960年原公社驻地由前安迁址于前、后安之间,称为二安。
二安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南31公里处,东邻井店镇,西界卫河与汤阴县的五陵镇隔河相望,南邻浚县善堂镇和王庄乡。北邻高堤乡。面积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辖29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l35个村民小组,9758户,40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4人,耕地面积5万亩,其中有效并灌面积4.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7亩。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3亿元,其中一产占44.5%,二产占37.4%,三产占l8.1%,人均纯收入2514元,财政收入128万。
二安乡近几年通过新一届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抓住机遇,奋勇拼搏,大力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鲜明特
2024年12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二安镇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豆制品加工)。
2024年2月,二安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4年9月,二安镇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4年5月,二安镇被确定为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2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二安镇榜上有名。
1949年隶属内黄县第六区。
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区级建制的安化城乡。
1958年成立安化城人民公社,因有前后两个安化城村,(公社)又驻后安化城村,故在1960以后逐渐演化为二安公社。
1984年建立二安乡。
2024年撤乡设镇,称二安镇,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原名“青龙街”,位于黄河北岸,据碑碣记载:唐代称井村集,后演变为井村。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井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晁氏家谱记载:先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始迁山东曹州,一支再迁段村,后年间段村一支再迁现在建村,初称小寨,后由于晁姓居多,改称晁小寨,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唐仪凤四年(679)清净寺大像碑载:唐代属相州临河县,名井李村。刘姓先祖讳海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刘姓居多,更名为刘小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孙氏祖谱载:明英宗正统年间从陕西省浮萍县留渠集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得名孙小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孙小寨。…[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因村西原有一座观音庙寺而得名观音寨,后简称为观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观音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传原村名大梁村。据槐林“戴马同宗迁民祠碑”记,明初,始祖戴子成、马子才自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大梁村旧址建村,为纪念原籍,植槐为林,村庄得名槐林,后因居…[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原村名大梁村。据槐林“戴马同宗迁民祠碑”记,明初,始祖戴子成、马子才自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大梁村旧址建村,为纪念原籍,植槐为林,村庄得名槐林,后因居…[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卫河东侧,地处黄河故道,且四周皆沙而得名。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沙河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历史悠久,据《滑县志》载:复兴庵有唐天宝二年(744)建九级石浮图二座(现存内黄县文物局)。在民国初年以前和后花固统称为东花固,前花固称前街,后花…[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历史悠久,据《滑县志》载:复兴庵有唐天宝二年(744)建九级石浮图二座(现存内黄县文物局}。在民国初年以前和后花固统称为东花固,前花固称前街,后花…[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化固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名原为“鸦呼营”,明初亓姓自尚庄迁此,因亓姓居多,改称亓家营,后简化为亓营,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亓营。…[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村内墓碑载:原名夜王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小阎王起义(农民起义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路过此地,百姓安然无恙,故将村名改为安化城,前、后安化城是…[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胡氏祖谱》载:明洪武初,一世鹏飞自山西洪洞县迁滑北牛留村,三世执经于永乐年间迁此建村,因村西即黄河故道所留陈迹,地势低洼,俗称胡家洼。因地瘠民贫,…[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李氏家谱载:元末李氏先祖成阳自林滤仙严乡迁此建村,因地处黄河故道,村周沙岗起伏,连绵不断,到处是沙荒草坡,因之取名李草坡,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徐姓先祖明初自山西洪洞徐家后村迁至安阳县水冶镇天池村,明后期,兄弟二人再迁此地,弟居北,称北徐庄,兄居南,称南徐庄、徐家,后演变为徐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大胡家”,村落形成于明代中期,胡姓始祖胡忠在此种菜成家立业,后与原住魏庄的二支胡姓迁来共同居住,三家胡姓同建村庄,亲如一家,取村名“大胡家”,后…[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白姓始祖定居建村,初名白家庄,后简称白庄。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白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甫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魏氏祖谱》载:魏姓自浚县苏村迁此建村,因位于卫河河湾内,得名魏湾。…[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头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刘姓先祖自山西洪洞铁靴巷迁本乡大刘村,至先祖刘宪再迁此建村,故以姓氏得名刘庄,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徐姓先祖明初自山西洪洞徐家后村迁安阳县水冶镇天池村,明后期,兄弟二人再迁此地,兄居南,称南徐庄,弟居北,称北徐庄。因地处黄河故道,水草丰茂,又称徐草…[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车赵村分为车草坡和赵草坡两个自然村,前者在南,后者居北,房舍相连,俗称“前车后赵”。据由车、赵两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水草丰茂之地建村,故名。1949年…[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刘姓先祖自山西洪洞县铁靴巷迁此,择水草丰茂之地建村,又以姓氏得名大刘草坡,简称大刘,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大刘草坡。…[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自古王河口迁此建村,因位于王河口北部,故称后王,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后王。…[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太宗年间,元帅潘美领兵曾在此驻扎,为解决兵马饮水,打大井两眼,后人称之为“潘井”,年长日久,遂以之为村名,以地理位置故,东为东潘井,西为西潘井。…[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武姓始祖敬先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延用原村名“大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大寨。…[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据村内墓碑载:原名夜王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小阎王起义(农民起义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路过此地,百姓安然无恙,故将村名改为安化城,前、后安化城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