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乔楼乡 | 隶属:宁陵县 |
行政代码:411423205 | 代码前6位:4114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3.0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清代,乔老大从乔老家迁此建村盖楼,故名乔楼,镇以村名。
乔楼乡位于宁陵县最东端,距县城5公里处,总人口3.8万,总耕地5.4万亩,所辖29个行政村,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几年该乡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使传统农业逐渐向科技高效农业转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也开始不断扩展壮大,产品畅销国内外。
(一)科技带动林果业发展。乔楼乡原有李佰引、张大-庄两个林果专业村;由于品种粗劣、科技含量低,致使品质低下,产品长期徘徊不前。近两年,乡党委政府加大力度,对老果树进行改造,加大科技含量,改造老果树3000多亩,新植品种果树5000多亩。每年酥梨产量达200万公斤。美国凯特杏,新品种金太阳杏年产量3万公斤以上。
(二)温室大棚蔬菜发展态
明代为来远乡来五野。
民国年间属中区。
1941年属城关区。
1945年属许庄乡。
1949年为二区乔楼乡。
1951年属三区。
1955年为宁陵县乔楼乡。
1958年设乔楼公社。
1960年属睢县。
1961年复属宁陵县。
1983年12月复为乔楼乡并沿用至今。
白庄村:东临白堂,西至红门楼城郊乡,南到吴庄,北接黄洼、赵村,耕地面积1500亩,人口500人。…[详细]
明代,因郑姓较多,地势较洼,每逢大雨后,村内围存水,故名郑洼。…[详细]
明代,孟姓从山东孔府迁此建村,取名孟庄。后来人多分家另住,成为孟姓老庄,故名孟老家。…[详细]
清代,吴氏在此建村,并建楼房,取名吴楼。…[详细]
清代,孟姓从孟老家迁此建村,爱种棉花,故名孟花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吴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陈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瓦房较多,故名陈瓦房。…[详细]
清咸丰五年(1855),刘川从安徽逃荒来此落户,故名刘川。…[详细]
明洪武年间,许姓从山西洪洞县初迁至宁陵县城东火神庙,后迁此建村,名许庄。清代为防捻军筑寨,称许庄寨。后来寨墙倒塌逐渐消失,故名许庄。…[详细]
清代,原名宋庄。宋姓已绝,村东、西两头建有楼阁,故名双阁。…[详细]
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形成集市,便称李集。后来李姓增多,分为前李集、后李集。…[详细]
清代,建座祖师庙,信奉真武大帝,庙主姓秦,故名秦祖师庙,简称秦庙。…[详细]
清代,乔老大从乔老家迁此建村盖楼,故名乔楼。…[详细]
明洪武年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王庄。因王姓较多,分开另居,每逢节令,王姓都到此祭祖,故名王老家。…[详细]
清代,处于清水河支流八曹沟桥边,距县城八里地,取名八里桥。后因曹姓较多,故名八里曹。…[详细]
清代,程姓从魏寨迁此建村,故名程庄。1949年属二区。1951年属三区。1955年属乔楼乡。1958年9月属乔楼人民公社乔楼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详细]
曹集村:位于乔楼乡东南3公里处。东临梁园区观堂乡,西至程庄村,南到王寨村,北接乔楼村、王老家,耕地面积2800多亩,人口2300人。…[详细]
明代,清水河通航,该地是水旱码头,王姓在此开店,故名王店。…[详细]
清代,清水河通航,此处为水旱码头,航行畅通,生意兴隆,畅姓二人在此开两个店,故名畅店。前者为前畅店,后者为后畅店。…[详细]
明代,齐姓、王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齐王庄。…[详细]
明洪武年间,张氏从开封迁此建村,取名张庄。清代,张姓兄弟二人分家,各居一地,老大居此名张大庄。…[详细]
吕庄村:位于乔楼乡南部,东临黄新庄、西至魏寨村、牛庄,南到加油站、北接吕庄路以南,耕地面积1240多亩,人口1200人。…[详细]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名南服集。清咸丰年间,魏氏防粤、捻二军,在村周围打了个土寨,故名魏寨。…[详细]
明洪武年间,翟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翟庄。…[详细]
清代,原名李庄。后人李伯引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人们为纪念他,改村名为李伯引。…[详细]
清代,贾氏从商丘县贾楼迁此建村,后建楼,故名后贾楼。…[详细]
明洪武年间,黄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盖楼,故名黄楼。…[详细]
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在村前建庙,故名李新庙。…[详细]
明代,张姓从南京水西门枣林庄迁此建村,后发展人多,分别建前、中、后三个张庄,故名三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