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宜沟镇 | 隶属:汤阴县 |
行政代码:410523104 | 代码前6位:41052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7.6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8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6个行政村 |
《图经》曰: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师以水饮之,立愈,故名宜师沟水。村处宜师沟附近,故名宜沟。
宜沟镇位于岳飞故里汤阴县城南13公里,汤阴县、浚县、鹤壁市两县一市交界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素有“邺南首镇”之称。
近年来,我们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力实施“现代工业、产业农业、小城镇建设”三大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镇乘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的东风,瞄准“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园林城镇”这一总体目标,努力优化投资发展的软硬环境,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发展步伐。目前,已有25家外地企业扎根宜沟,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得天时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宜沟镇5.6万父老
2024年9月,宜沟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4年3月,宜沟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2月,宜沟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4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宜沟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24年7月,宜沟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赵窑石佛,位于汤阴县城南15公里的宜沟镇赵窑村北。1988年公布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佛造像为白石质地,通高1.50米。佛的形象为“得道相”,结跏趺坐,
继志桥位于汤阴县宜沟镇黄鹿厂村,年代为清,为安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置镇筑城,清设巡检司。
1912年,曾设宜沟区。
1945年为宜沟镇。
1947年为四区。
1955年,撤区并乡,为宜沟乡。
1958年成立宜沟公社。
1983年改乡。
1987年改置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胜利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83年版)记载,魏将城在县南十八里,魏将晋鄙屯兵故垒,即史记信陵君令朱亥锤杀晋鄙夺兵符处。后因降水流经此村,村名改为降城。…[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代(唐前)此村南一里处,有一土岗,当地人称“峨眉山”,山上树木林障,山下有宜师沟水(今永通河)流过。此环流适应黄鹿等动物生存,狩猎人常在此地捕擒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唐代约公元651年-655年,村中来了一名会弹琵琶的和尚,看到此处山水秀美,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寺院。因琵琶挂在寺中北墙上会自奏悦…[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证,陈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名陈家庄。明、清代称陈家庄,后简称陈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称段家庄。据碑文载,段姓人家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段家庄,清代仍称段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称段庄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时此地有晋、靳两大家族,外人以为同属一族,多为混称。晋、靳两族商议,为消除讹取村名“隔族”。后因谐音演变为盖族。大盖族与小盖族是对称而言,因此村较…[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证,刘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刘家庄”,后刘姓人家迁去,王姓从县东河岸村迁来,但仍用原村名。新中国成立后,简为刘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新华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唐姓与王姓的回族人家在此地定居,故而得名唐王庄。后唐、王两姓世绝,尹姓人家从索下扣村迁来,仍沿用原村名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此地有五道岗,王姓人家在此定居较多,取村名“王五岗”。因“五”与“武”同音,人们惯用武字,称王武岗,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祖始于明初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张家庄。一九五八年简为张庄。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称高家庄,明代称高儿庄,清代沿用,以姓氏命名。后村人嫌“儿”字不雅,书写时用耳,久之,改称为高耳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代称寺庄。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记载:明万历年间,村北有一寺院,名“天宁寺”,寺距村约五里许,站在寺前远望,村如殿之一大台阶,故而得名寺台。…[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徐姓人家于明朝中期来此定居,因四周是岗丘,中间是低洼,取名徐家大洼。清初,徐姓世绝,纪姓人家从鹤壁迁来,仍称大洼,沿袭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此地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掘井时,挖出一个高约4尺、横宽纵深各约3尺的石刻小庙,故取村名石庙。明、清代称石庙,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记载:县西南15里,有长沙沟水(今永通河),沟内黄沙较多,且沟水流长,以沟而取村名长沙。宋代称东长沙、西长沙,明…[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宋朝年间,此地原名古溪村,因村中有一小溪流过而名。明嘉靖年间,张姓人家从淇县迁此,因地形如牛状,遂改称牛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碑文记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韩姓人家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苏村迁此。因此地有一土岗,岗上树木葱绿,故取名青山屯。民国初,为区别屯东三五里之大、小青…[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8卷23.27页)载,宋代村名称里猪,清代称李朱。名称来历,待查。因南北两村皆称李朱,此村在北,故称后李朱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李朱村,据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8卷23.27页)载,宋代村名称里猪,清代曰李朱。村名因何而来,待查。因南北两村皆称李朱,因此村在南,故称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一沟,沟边荆棘和酸枣树生长茂盛,故称村名为棘茨。明、清代称棘茨。新中国成立后,称棘…[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碑文记载,冯姓人家在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三面是岗,故取村名冯岗,沿袭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马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马家屯。明、清代称马家屯,新中国成立后称马屯,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时,肖姓村民从鹤壁肖横岭迁来定居,因四周山谷较多,故取名肖家谷多。新中国成立后简为谷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代碑文记载,此处以前地势“突兀”,时当夏春之际,烟雾缭绕,看去俨然如一座青山。元初,元兵南下路过此地,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当地村民未受扰乱。因…[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宋末此地有一寺院,寺北有村民以榨油谋生,故村名称香市。明、清代称香柿,后取名“香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旁有无名小河流过,冠以姓氏,故而得名李河,沿用至今。村名始于何时不详。…[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此地古时有一尼姑庵,庵旁村中尚姓人家定居较早,故而得名尚家庵,起于何年不详,以后又简称庵尚。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一个县内生产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代碑文记载,此处地势突兀,时当夏春之际,烟雾缭绕,看去俨然如一座青山。元初,元兵南下路过此地,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当地村民未受扰乱,因此,取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胡勇街是原宜沟镇城垣南门外之西侧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霍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此地三面是岗,中间低洼,取名霍家洼,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前进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相宋朝年间,此地有一玉帝庙,看庙人在庙东(今村址)种植莲花,久之,人们逐渐定居于此,取村名小莲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证,王姓人家明中期从浚县曹庄迁来,因此地水土质优,王氏家人寿命较长,称村名为“王老人屯”,村中“白氏祖堂”的碑文亦有“王老人屯”村名记载,后简为王…[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民多以养蚕谋生,后发现村南土岗上,小卵石遍地,酷似蚕茧,以为“蚕姑”下凡,便拾起来埋葬于地下,封成土冢,按节令祭…[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车姓村民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取名车家屯。明、清代称车家屯。新中国成立后,称车屯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赵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赵家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赵屯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处有两个自然村,东为江家庄,西为王家庄。1937年,两村合为一村称江王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翻身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元初赵姓人家来此定居,以烧窑为业,故取村名“赵家窑”,后因元末战乱,赵姓迁去,李姓人家迁来,仍沿用原村名。元代称赵家窑,明、清代称赵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居洼地,且人少村小,故而得名。清称小洼,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小洼,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重修关帝庙碑》(1803)记载,此村由原名魏王城演变为魏城。传说村庙中有一钟,钟上有“魏王城”和魏王曾驻过此地的记载,村以之得名。但魏王究系何朝代…[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唐代约公元651-655年,村中来了一名会弹琵琶的和尚,看到此处山水秀美,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寺院。因琵琶挂在寺中北墙上会自奏悦耳…[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古代(唐前)此村南一里处,有一土岗,当地人称“峨眉山”,山上树木林障,山下有宜师沟水(今永通河)流过,适应黄鹿等动物生存,狩猎人常在此地捕擒黄鹿为业…[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中老人回忆,旧时村中有一庙,庙内铁钟上记载,北宋初年,有一吴姓将官在此安营,抵御外来侵略,吴将作战英勇,屡战屡捷,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地取名为吴指挥…[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解放街是原宜沟镇(原城垣内)之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沙…[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卢胜街是原宜沟镇城垣南门外之东侧一处。宜沟地名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幸洛,道病,巫医以斯地北侧长沙沟水(古称寒泉水,今永通河)饮之,立愈。曹丕遂名长…[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资治通鉴》卷85晋纪7、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记载,西晋永平年(291)始发生“八王之乱”。太安2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地处长沙村南,曾称前长沙。清代有一将领在此宿营,问及村名,因“长沙”和“常杀”谐音,遂改名“军庄”,因村中王姓较多,故称王军庄。…[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民多以养蚕谋生。后发现村南土岗上,小卵石遍地,酷似蚕茧,以为“蚕姑”下凡,便拾起来埋葬于地下,封成土冢,按节令祭…[详细]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宋时赵姓人家在此居住,适村旁有一无名小河流过,遂取名赵河,沿用至今。…[详细]
宜沟空心挂面是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的特产。汤阴宜沟镇手工空心挂面问世二百年来,以其工艺独特、细如银丝、丝丝空心等特点,被人们称为面食一绝。据汤阴县志记载,宜沟空心挂面迄今已有二百年历史,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