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金华镇 | 隶属:宛城区 |
行政代码:411302106 | 代码前6位:41130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代码:豫R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1.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06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
据传,此地系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食邑,当地居民以其洁身自好,褒奖其为金花公主,此地遂名金花。到民国时期改“花”为“华”,故名金华至今。
金华镇位于宛城区东南部,东邻唐河县桐寨铺镇,西接本区瓦店镇、黄台岗镇,南连官庄镇,北界汉冢乡。全乡辖23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2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劳动力1.3万人。国土面积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2万亩。
金华乡地理位置优越,全乡均系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白桐干渠贯穿全境,水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历年平均降水8O0毫米左右。交通十分便利,宁西铁路和连接312国道的两条省级公路穿境而过。金华乡政府所在地—金华街距河南油田矿区7公里,距南阳机场20公里。
金华乃历史古镇,源远流长。这里原系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食邑。公主“美风仪,
2024年9月,金华镇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金华镇:据传,此地系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食邑,当地居民以其洁身自好,褒奖其为金花公主,此地遂名金花。到民国时期改“花”为“华”,故名金华至今。
文化旅游:
火烧庙位于宛城区金华镇西谢营村火烧庙村,年代为清,为第三批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火烧庙初名白岗山院,后称崇先寺,初建于南北朝,清代重修。现存建筑四座十二间,分别为:佛爷殿面阔三间10.5米、进
1949年分设12乡,其中9个乡归金华区(区驻刘宋营)。
1951年通归第三区(金华区)。
1955年撤第三区,直属县。
1956年分为溧河、瓦店两区。
1958年成立金华公社。
1961年改为金华区。
1968复为金华公社。
1984年改设金华乡。
1994年由南阳县改属宛城区。
2024年改置金华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徐姓从街后徐营徙此定居,取名徐营,后人年口增多,另建小徐庄,更名大徐营。…[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十八年,王姓从叶营徙此建村,枣树掩映,蔚若园林,故名枣园,为区别东枣园,位于西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从前有一杜姓寡妇,携孤子从外地迁此,门前架起独木小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庙堂之旁,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王姓建村,为引北湖水灌溉,在村西挖渠,村处渠之上游,并有楼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王姓迁此定居后,在村东挖渠引北湖水灌溉耕地,村处渠之下游,并有楼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燕姓建村,地势低洼,称燕洼,清朝中期从劵桥村迁入尹姓,尹姓人丁兴旺,改称尹洼。…[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杜坡从山西迁此,建村于东高西低的坡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时,姓罗的在此定居,起名罗营。村委会位于罗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民姓韩,原名小韩庄。清道光年间,毛姓斋公化缘集资,在村十里河修一石桥,群众为纪念这位斋公,改村名毛斋公桥。…[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毛姓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分居两处,居南,故称下毛营。…[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山西洪洞徐姓移民建村于古庙奶奶堂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清光绪三十年(1904)属中火烧庙保。1936年属金华西乡。1937年属金华乡。1949年属金华区徐堂乡。1957…[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山西洪洞县张姓迁此,建村大坑之旁,故名。另据传说:从前一张姓商人,货物掺杂兑假、缺斤少两好坑人,人送绰号“张大坑”,遂名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末清初,曾姓从山西迁居这里,故名曾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张姓建村,名张营,清雍正年间,郑姓迁入,更名郑张营,清同治年间筑寨,曾称张营寨。因区域内郑张营村最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初杨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于涧河河湾处,故名杨湾。…[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唐姓从南阳近郊唐湾迁此定居,后来姓从官庄镇西来村迁入,故称来唐营。…[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唐姓从南阳近郊唐湾迁此建村,后邓唐营又从瓦店北邓官营迁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叶姓建村,连绵三里,称三里叶营,后简称叶营。…[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谢姓祖居、村史悠久,西周时期的谢国、谢城遗址,今全球谢氏发源地,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区别西谢营,故名东谢营。…[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老谢营。谢姓世代祖居,因在东谢营之西,改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从山西洪洞迁来邢姓二人,其兄建村于东高西低的坡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中穿越一条深沟,过往商人交通不便,由陕西商会与本地群众共同出资在明朝时期建设一座拱形石桥而命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