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址坊镇 | 隶属:西华县 |
行政代码:411622108 | 代码前6位:4116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82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对夫妇以扎纸房子为业,村民也陆续开设造纸作坊,拉动当地造纸业的发展,得名纸坊。后因谐音被讹传为址坊,沿用至今。
址坊镇位于西华县县城西南36公里处,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5个村民组,人口3.8万,耕地4.7万亩。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0 年西华县政府确定为县级区域性建设重点镇。1998 年获全省夏粮生产“百强乡镇”,林业 300 亩网络建设通过省级验收。2000年获地区“六好”党委。1994年以来,五次获市地政法工作治安模范乡镇,六次被评为市(地)“乡镇企业先进单位”。1995年以来连续7年获县“全面目标管理先进乡镇”。1996年获计划生育一类乡镇。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54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
址坊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西与漯河市毗邻
1949年属西华县六区。
1951年属第九区。
1958年属逍遥、奉母两公社。
1965年由逍遥、奉母两公社析置址坊公社。
1984年改为址坊乡。
1996年撤乡建镇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对夫妇以扎纸房子为业,村民也陆续开设造纸作坊,拉动当地造纸业的发展,得名纸坊。后因谐音被讹传为址坊,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刘二阁携妻儿,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发展成村,因村庄较小,取村名为小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村南有一水沟,有几户刘氏族…[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周列国,齐桓公在召陵(今郾城县东)会见八国诸侯订立盟约,在此地修筑城寨,名曰“齐盟寨”。《东周列国新编》上册92页载。当时寨中修建了很多瓦屋。明初,…[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周列国,齐桓公在召陵(今郾城县东)会见八国诸侯订立盟约,在此地修筑城寨,名曰“齐盟寨”。《东周列国新编》上册92页载。当时寨中修建了很多瓦屋。明初,…[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一族缑姓人家,发展成村,故名缑家。…[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陕西凤翔县陈村迁出弟兄二人,行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附近,老二想定居下来,老大愿继续前行,临别时二人商定,将来所到之处皆名陈村,老大继续前行,最…[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人李天佑携家人迁来此地建村,因其有习武练拳之习惯,故取村名拳李。1984年,因村民多姓李,更名为李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侯姓和阎姓数户在此居住下来,侯姓人多,阎姓人少,两家都同意以两姓氏为村名,侯姓排前,阎姓排后,故名侯阎。…[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族人家定居此村,因村南有一处可以停船的河湾,当时俗称为沱,故取村名为南沱。后演变为南陀,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至正十年(1350),从江南迁入蔡姓一家,和原有闫姓一户共居建村,取名闫蔡。1949年,因蔡姓的人丁兴旺,改村名为蔡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李湾,因村民多为李姓,且地处沙河转弯处。清初,有一名叫程定帮的界首人,在官府衙门做事,李湾村有什么困难,程定帮热情帮忙,鉴于他的品德威望,村民商议…[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十二年(1655),洛阳邵康街邵氏兄弟逃荒至现奉母镇后邵村定居。几十年后,邵氏兄弟分家,弟迁至此地定居,繁衍发展成村,得名邵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天启二年(1622),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氏一族人定居此处。因此地北靠颍河自西北至东南的河湾内,渐成村落,定村名为湾张。…[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叶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定居,后形成村落,因村北有一颍河桥,故名叶桥。…[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一角村,因村南和村东都临沙河,村庄地处沙河自西向东,向北的拐弯处,故称一角村。清初,因当时村周围河岸全是柳树,春天柳絮漫天飘飞,故演变为柳屿村。清…[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许氏一家人定居,后形成村落,故名许家。…[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朱氏一家人定居,后形成村落,故名朱家。…[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族吴氏人家,定居此地,以经营茶店生意而闻名附近,渐成村落,故名吴店。…[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大德四年(1300),从浙江杭州迁来一族马姓人家居于此处,在此以开炉房为生,发展成村,得村名马炉。…[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文昌寨。三国时,诸葛亮曾率兵路过此处,设下行营,欲渡沙河南下。为纪念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人在村中建了诸葛行祠,得名诸葛寺。…[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三年(1370),迁入几户丁姓人家居此,后成村落,故名丁庄。…[详细]